•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建立良好的藝術創作機制與發展生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02
      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美術生態的復雜性?中國美術應以怎樣的文化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政府、學術界、藝術家與市場如何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美術作品如何明確中國文化立場、參與國際交流?……11月25日,全國美術機構和院校領導、藝術家、美術界學者50余人聚集北京,參加由文化部藝術司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全國美術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各抒己見,既有戰略與政策建議,也有針對時弊的批評及對所在領域的反省,討論從上午9點持續至下午6點,不少專家仍然意猶未盡。

      明確職責,提升美術的文化影響力

      文化作為人們的基本發展需求,從傳統的“軟實力”逐漸成為不可忽視、必須苦練的“硬功夫”,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美術作為文化領域里的一個門類也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在國際政治與資本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美術生態正呈現出繁榮與混亂、創新與停滯、提高與普及等多重矛盾。中國美術如何在文化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真正提升其文化價值和影響,是與會者關心的核心問題。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表示,在認識、實踐和完善中國美術的發展過程中,應當逐漸明確政府、藝術家、專業機構、藝術市場的不同分工,調配好各種服務藝術創作的資源,協調建立良好的藝術創作機制與發展生態;而面對各種問題背后的復雜聯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已然不能解決問題,一個更加長遠的、系統的、具有基礎性的戰略規劃是當務之急。

      部分學者針對政府職責積極建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結合調研實踐提出,二級市場里的拍賣行成為造富工具,嚴重脫離廣大群眾,從滿足更多群眾持有藝術原作、回歸審美教育的角度看,政府應在規范市場特別是扶持一級市場的畫廊上采取必要措施。薛永年同時提出,引入去行政化的美術基金會制度可補充政府職能、彌補市場缺陷,提升對美術創作學術與專業判斷的純粹性。

      就美術大眾化的發展,邵大箴等學者提出,鼓勵普通群眾的美術創作甚至模仿藝術作品具有積極意義,視覺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能夠增強美術的群眾基礎,在關注精英藝術家之外,政府在這些方面可作為的空間很大。邵大箴以公園中以水為墨在地面練習書法的中老年人為例,認為此類藝術創作活動充分反映了市民日常精神生活對視覺藝術的需求,政府和相應的藝術協會應該予以關注。

      陳醉、劉偉冬、李公明、杭春曉等學者表示,政府在主導國家文化立場、明確市場規范、調配公共資源、扶持藝術創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該著力在藝術品鑒別體系的建立、培育藝術經紀人等方面有所作為。他們同時建議,以“國家”行政名義組織的大型“工程”可以考慮轉由專業美術機構和博物館主持,以確保項目的持續性和更為廣泛的學術影響。

      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才是有意義的

      關于美術創作本身,郭怡孮、田黎明等人從發掘中國傳統文脈,體認中國繪畫核心價值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美術創作的發展根基和方向,提出藝術家本身需要一種對中國美術傳統的清醒認識。楊飛云結合個人近年的創作體悟表示,盡管時代呈現著復雜面貌,藝術歷史的突破空間可能變小,但創作者應該從本心出發,堅守創作的靈感和自信。

      許多學者表示,在重視傳統的同時,不應把鼓勵藝術創新和多元發展與此對立起來。藝術作品的“好”與“有意義”是不同的概念,每個時代應有其反映時代精神面貌的藝術作品?!昂谩钡淖髌房赡芫哂忻赖囊曈X效果,但只有“有意義”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作品才能夠真正推動藝術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綬祥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作為藝術創作者,畫家群體也是多種多樣的。保持藝術家身份選擇的多樣性才是正常的、全面的發展,從長遠來說這是中國美術發展的基礎。評論家賈方舟則以文學史為例分析說:“我如果是生活在宋代,我會關注蘇東坡,不會用主要精力關注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因為蘇東坡創造了宋代這個時代的藝術,到了元就是曲,明清就是小說。美術也是如此,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貢獻,都會對這個國家民族文化有新的推進,這個新的推進的部分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部分,這個部分是真正能夠書寫我們民族美術史的部分。停留于對古人的模仿,不僅難有超越的可能,也將與當今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脫節,最終失去其感召人心的文化價值?!?br/>
      對于當代藝術發展與青年藝術家的生存狀態,評論家彭德等認為,具有實驗特點的當代藝術中必然存在大量失敗與不完善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汰,其中可能傳世的作品也許微乎其微。但這種充滿缺陷的現實正是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當代藝術的主要價值在于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多種文化現實,因此具有歷史意義。要相信藝術史發展過程中的自我凈化能力,允許具有獨立品格的各種藝術風格存在并給予一定支持,也是一個文化大國應有的胸襟。他們同時建議更多關注青年藝術家的美術創作與生存狀況,形成更為通暢的交流渠道。

      把握話語權,增強學術闡釋能力

      在文化“走出去”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美術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擺在政府、美術機構和學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如何明確中國文化立場,把握文化藝術的話語權,幾乎被每位與會者提及。

      與會學者認為,除了鼓勵創作富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之外,增強輿論宣傳與學術闡釋能力是當前文化交流中重視不足的地方。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表示,中國美術應該首先明確自己的文化立場,認真做出分析和論述;學術理論界需要在話語表述中回歸常識,言不及義的捧場文字和大話空話的現狀亟須糾正。

      關于文化闡釋的必要性,陳偉冬舉例說,在一次德國海德堡的中國作品展覽中,由于熟悉中國文化的德國領事向德國觀眾解釋了“竹子”的獨特含義,結果關于竹子的作品全部售出,而其他作品則少人問津。因此,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蘊需要自信的闡釋和積極的推介。

      邵大箴、張曉凌等結合部分國外展覽的中國項目提出保護美術的“國家形象”,以國家名義的對外展覽必須具有藝術的高度,能夠真正代表中國藝術。因為不少外國人缺乏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基本認識,而在國際政治角力中,西方社會以資本的形式主導藝術市場話語權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在國際交流中中國美術作品不應自我定位為從屬地位。張曉凌認為,在組織參與國際性展覽時,自己必須首先定位好文化立場,要對展覽等具體事宜有充分的準備,不能僅在開幕式上花很多錢,卻沒有什么實質性內容,這不僅浪費國家資金,更損害了中國的文化形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端廷也認為,當今世界有數不清的藝術博覽會,中國并不缺少展示平臺,但應根據不同性質的展覽有所差異。王鏞則提出美術理論著作中外文字翻譯無法對接的問題,當前亟須培養既懂藝術又具備語言基礎的人才,以應對交流無法深入的現實矛盾。

      有部分學者表示,話語權的問題近來被廣泛提及,但隨著經濟發展,文化影響力的問題也有一個自我反省、修煉內功與注重推廣、改進策略兩方面平衡的問題。一些與會者還認為,面對魚龍混雜的美術生態,相較于生硬直接的行政干預,用交流比較、學術批判、經濟扶持等方式引導社會重構文化與藝術價值的認同感和方向感更為科學有效。

      座談會在議論中結束,主持會議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表示,每個人的藝術創作和觀點都可以不同,但文化是有積淀的,在國家層面思考美術業態的發展規律則更需要有全面關照現實的視角和長遠的眼光。在人們熱衷于經濟建設,各種價值觀念飄忽不定的時候,學術界有責任靜下心來思考一些文化最本質性的問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