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書萍與她的玉雕作品
秋日的伏牛山區晴空萬里,萬林盡染。河南省鎮平縣石佛寺村的張書萍一大早便來到琢玉制作點,開始了一天的玉器琢雕活兒。
今年51歲的張書萍自1977年高中畢業后就拜當地有名的玉雕大師王昆玉為師,專攻玉雕。石佛寺村里像是一個玉石的王國,一條街的兩邊,地上擺的是玉器,店鋪里擺放的也是玉器。五顏六色的玉器飾件、擺件,紅的似朝霞,黑的如烏金,白的像冰雪,綠的若秋波。大有丈余,小如青豆,可謂不行蜀道不知山高,不來石佛寺不知玉多。
說起石佛寺村的玉器,張書萍可謂如數家珍。這里的玉器制作起源于兩漢時期,真正蜚聲天下是在明清之時。古時石佛寺村為通商的重要驛站,附近方城縣產一種名叫獨山玉的玉石,因此,很早就有制作玉器的習俗。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當地興建了一座石佛寺,而佛事器皿因路途遙遠無法從外地運來,當地人便用獨山玉制作玉雕佛事用具。
經過多年的磨練,張書萍已經掌握了嫻熟的玉雕制作手藝。玉雕工藝的頭道工序是軋垞,俗話叫“開胚子”,依據石塊的紋路、成色和玉石中的含量,再切成大小不等圓、方、長、三角、多邊、厚薄不一的料塊,然后雕刻。這是玉器雕刻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個環節。制作者需要在操作臺前,手邊放著大鑿小鑿、花扳、刻刀、磨石、砂布等數十種工具,按著制玉思路,或挖眼鉆洞,或琢刻花紋,全身力氣都用在手腕上,全神貫注地雕琢,玉器成形后還要進行研磨。
不是心細、膽大、耐性的人,是做不了玉器這一行的。張書萍給我們介紹說,制作玉鐲時,先要對玉石進行“開膛”,做成一個內膛形如手鐲的初形,然后掏膛,再對玉器初形進行壓型,即精雕細琢。手鐲成形后,拋光工序也很講究,經老藝人打磨拋光后的手鐲,清亮、透光,有潑動感,雖石質沒啥特別,品質卻顯得上乘。
現在,張書萍制作的玉器已有首飾、花卉、神像、爐熏等120多個品種。石佛村制作玉器加工點達到97戶,已是戶戶做玉器,家家機器聲。
今年初,張書萍收來了一塊長50厘米、高60厘米、被認為是“廢料”的玉石,她看了一眼,心里一驚:這不是紅云厚土上的“太陽頌”嗎?她連夜加班切石、雕刻、壓型、雕做、拋光,很快一件命名為《太陽頌 》的玉雕就誕生了。后來,這件作品被省里有關部門收藏。
近年來,在石佛寺村玉雕業興盛的同時,鎮平縣的玉雕飾品銷往20多個國家及地區,成了遠近聞名的玉雕之鄉。從業人員達10余萬人,玉雕加工戶2100家,年產銷玉器擺件占全國的七成、掛件占全國的四成以上,也吸引了許多玉雕愛好者前來這里參觀旅游。黃守部 魏天戈 文/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