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鬧騰非行為藝術 似乎被拍賣行越俎代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20]
每年秋天,藝博會與秋拍比翼雙飛。前不久,第14屆上海藝博會落下帷幕,5天創下7000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比去年增加2000萬元。別慌著欣喜,這個成交額可能還夠不上秋拍中一件拍品的價格。眼下,接踵而來的是2.1億人民幣的清乾隆葫蘆瓶、5.5億人民幣的清乾隆轉心瓶……拍賣記錄輕而易舉就被刷新,這讓集結各大畫廊的藝博會情何以堪?
藝博會可謂畫廊的狂歡,也與畫廊的變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上海首屆藝博會舉辦于1997年,14年過去,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1000多家畫廊參展。盡管每年參展畫廊的數目越來越多,許多畫廊卻是來了又走,似流水的兵,持續至今的畫廊寥寥無幾,據統計不超過5家,像是華氏畫廊、大劇院畫廊,至于能在上海藝術品市場樹起品牌的,更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90年代末,問路畫廊,被指“發廊”,實在叫人哭笑不得,卻也真切地說明了當時的狀況:絕大多數人不知“畫廊”為何物。如今,據統計,上海擁有畫廊大約2000至3000家,這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要知道,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數目是30,2004年這個數目是800,十余年間,上海的畫廊數目可謂呈現出幾何增長的趨勢。至于位置,從原先的扎堆市中心或者賓館區到遍布全市各個角落。
可惜,只是看上去很美。畫廊鬧騰背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浮躁或者經營方與藝術家之間上演的“無間道”,卻并非“行為藝術”。
金融海嘯只是一根導火索,中國畫廊業的頑疾遲早要暴露出來
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國際畫廊標準衡量,上海2000至3000家畫廊中,合格的大概只有100多家,而絕大部分所謂“畫廊”,還沒走出傳統業態,充其量只是在寄賣藝術品,只能被稱作“畫店”。它們面對一般消費者,而非收藏者,接納普通生產者,而非藝術家——這是藝術品市場中最低級的交易方式。
2005年、2006年是當代藝術品高歌猛進的一段日子。只要喜歡藝術,只要認識幾位藝術家,甚至只要有個十萬二十萬,人人都可以開畫廊,并且賺定了。簡單地以買賣獲利是畫廊業主最關心的,他們以藝術家主觀標價與自己主觀漲價的總和出售藝術品,或者干脆將作品送去拍賣行拍出天價,一下子將作品的價格拍死,至于藝術是什么,畫廊是什么,根本來不及思考。有人揣測,這種趁火打劫狠撈一把的心態或許和中國藝術市場在長期壓抑后驟然升溫有關。
當2008年金融海嘯襲來,中國畫廊業好似遭遇了一次慘烈的洗牌。以上海為例,海萊畫廊、圣東方畫廊紛紛撤回北京;五千年畫廊搬至租金更為便宜的去處;藝術景畫廊打消了擴張的算盤,撤回M50;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上海大劇院畫廊,銷售額與往年同期相比下跌了70%……有人記得,2009年初香格納畫廊H空間舉辦的一場展覽雖是周末,但觀者寥寥;有人記得,當時10萬元以上的藝術品幾乎都賣不動了,而這個價位,在藝術品市場風起云涌的前兩年真不算什么。
“也好”,待到風平浪靜,上海大劇院畫廊副總經理顧詠塘可以肯定地說。在他看來,金融海嘯只是一根導火索,中國畫廊業的頑疾遲早要暴露出來。洗牌之后,暴利時代戛然而止,除非你去賣假畫,不過至少畫廊業的門檻得以提高,生存下來的畫廊練就了一身抗跌打的本領,產業的根基日趨牢固,這在風云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是何等重要?!艾F在,一間真正意義上的畫廊投資須在千萬元以上,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也經受不起市場的風浪?!?br/>
在中國,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的國際游戲規則執行不下去,畫廊似乎被拍賣行“越俎代庖”了
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在中國占據了70%至80%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份額,幾乎被當作流通領域的第一風向標。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的畫廊業冷清寂寥,甚至步履艱難,幾乎被排擠到遺忘的角落。顧詠塘直言:“客戶流失是畫廊業面臨的最大困境。畫廊的客戶都被拍賣行搶走了,國內許多一流藏家都直奔拍賣,北京拍賣業的紅火甚至帶動上海的藏家也紛紛北上?!彼嬖V記者,像是在保利、嘉德等幾大拍賣行買藝術品都有交易記錄,不僅作品真偽有保證,典當起來也不成問題,相比之下,比比皆是的小作坊畫廊讓許多藏家不敢碰。
事實上,藝術品市場分為以畫廊、文物店為代表的一級市場和以拍賣為核心的二級市場。一個相對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應由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共同發揮作用、互為補充,并應遵循“藝術作品-畫廊-拍賣行-藏家”的順序。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不是簡單的遞進,而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前者負責普通作品的日常交易,隨時隨地待客,后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大型拍賣會,兄弟倆可謂分工明確。
然而在中國,這樣的國際游戲規則執行不下去:畫廊似乎被拍賣行“越俎代庖”了。顧詠塘分析道,這是因為現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缺少一套規范完整的市場制度與行業守則。國內拍賣業看上去紅火,實際上大量涌現的是原本在國外根本進不了拍場的作品,像是當代藝術品、在世藝術家的作品,背后虛得慌。如此一來,拍賣行很多時候頂替了畫廊的角色,不管一個藝術家是否有畫廊代理,作品是否有穩定持續的銷售紀錄,只要作品有賣相,拿來就拍。甚至許多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沒有經過畫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級市場上拍出了驚人的價格。結果便是:畫廊業陷入一種無序競爭的局面,為當代畫家做市場定位的能力逐漸淡化,而失去二級市場高端意義的拍賣行,也淪為一個“大賣場”。
很多藝術家不明白,憑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交給畫廊去賣,白白讓別人賺去一筆傭金?于是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無間道”頻頻上演
藝術家與畫廊,本是共生共榮的一家人,不過在中國,卻有著另一番景象,二者之間,“無間道”頻頻上演。
一些畫廊瞞騙藝術家,打壓作品代理價格,以圖利潤最大化。而藝術家可能本來積蓄就少,被畫廊騙得血本無歸后,維持創作將變得更加艱難。
不誠信總是雙向的。藝術評論家也批評中國的藝術家太過浮躁,離市場太近,關心的熱點是畫價、而不是藝術問題。在中國,畫廊獨家代理某位藝術家的情況少之又少,大部分藝術家不止給一家畫廊供貨。畫家簽約畫廊委托賣畫,有的通過畫展、藝博會等方式認識了藏家之后,索性就直接與藏家聯系上了,掛在畫廊的10000元一幅,私下賣可能只要5000元,有的在經過畫廊的運作有所起色后,可能繞過畫廊直接送拍。有人說,畫廊為藝術家的一系列“包裝”實際上是在培養自己的敵人,這讓本屬于畫廊的營業份額由此被大大擠占。在一些博覽會上,有的藝術家甚至租攤位親自賣作品。
很多藝術家不明白,憑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交給畫廊去賣,白白讓別人賺去一筆傭金?上海華氏畫廊主持人華雨舟指出:“畫廊與畫家其實是互惠互利的關系。當一位畫家沒與畫廊簽約時,他的畫只有在畫室才能被人偶爾看見,當他賣掉20張畫,賣掉的只是畫的個體,而當他與畫廊簽約時,他的畫能夠通過展覽、博覽會、媒體被廣泛的藏家、評論家所認識,當他賣掉20張畫,可能收獲了2萬個人的了解?!痹谒磥?,藝術家若想邁出堅實的步子,只需潛心作畫,把其它事情交給畫廊,當然藝術家與畫廊之間必須建立一種誠信的合作關系。他告訴記者,在西方,簽約藝術家繞過畫廊私自將作品賣給藏家或是拿上拍場,是相當惡劣的行為,一旦發現,將沒有一家畫廊愿意與他合作。
不過,當藝術家與畫廊互相掩飾,雙方的代理關系名存實亡,惡性循環也便產生了:藝術家的創作力因自身的急功近利而開始削減,畫廊連生計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培養藝術家了。
在歐美許多國家,衡量一個藝術家的身價不是看他獲過什么獎,而是看與他簽約的畫廊到底是哪一家
擁有屬于自己的優秀簽約藝術家,是現代型規范畫廊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創造了現代畫廊的必要條件,因為這些藝術家被排除在主流藝術之外,需要建立一個新市場。通過有遠見的人物,像著名畫商杜蘭·魯爾的不懈努力,印象派做到了這一點。杜蘭·魯爾買下許多印象派畫家積壓的畫,開了一家畫廊專門展示和推崇他們的作品。當然,他的努力日后也得到了回報。
在歐美許多國家,衡量一個畫家的身價不是看他獲過什么獎,而是看與他簽約的畫廊到底是哪一家。
畫廊之于藝術家,就像母親之于孩子。世界頂級畫廊無一不是把對藝術家的推廣放在第一位,把賺錢放在其次。它們的目標是將代理藝術家的作品送到國際上最具實力的畫廊、美術館舉辦展覽,幫助他們樹立學術聲譽,力爭成為藝術家們的母親畫廊。而藝術家一旦進入這些畫廊,也意味著進入了世界一級畫廊系統,進入了世界級收藏家、美術館的視野。像是有著“現代美術大收藏家”之稱的韓國阿拉里奧畫廊,推廣藝術家的重要一環是大量購買代理藝術家們的作品,它曾一下子買下曾浩、王廣義等人每人20多件精品,這種大量購買還包括從各大國際拍賣會上買回代理藝術家們的作品。為了能夠讓藝術家安心創作,它所代理的韓國年輕藝術家每個月還可以得到3000美金的生活和辦公費用。
至于畫廊應該怎樣挑選藝術家,上?;徒墚嬂戎鞒秩烁呓芮逄寡酝耆珣{借自己的審美品位?!笆裁礃拥乃囆g家會與什么樣的畫廊走到一起,看眼緣吧!”事實上,煌杰畫廊就沒有追逐畫廊跟風經營西洋畫的大流,而是以經營中國畫為主,并且在藝術家的挑選上體現了經營者一以貫之的偏好。高杰清認為,與其死盯一流藝術家,還不如用自己的眼光去尋找新的藝術家,再耐心花上一段時間將這些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推薦給藏家。他指出:“畫廊培育藝術家,要有等個5年10年的耐心?!?br/>
范昕
倘若將世界級畫廊分出個等級,那么有這么幾家稱得上公認的“航空母艦”——
佩斯畫廊(Pace Wildenstein Gallery):觸角伸向中國
從1960年開始作為波士頓Newbury街的一個小畫廊到如今遍及切爾西57號街,西區25號街和西區22號街的大型畫廊,紐約佩斯畫廊幸運地成為了一些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的代表。
佩斯畫廊被稱為“畫廊帝國”,專門從事現當代藝術,代理了一個藝術界的全明星陣容,包括羅伯特·勞森伯格、大衛·霍克尼、查克·克洛斯、艾格尼斯·馬丁等等,與之簽約的中國藝術家是張曉剛和張洹。佩斯畫廊現擁有超過200名藝術家的近500個展覽,在這個過程中出版了200多條展覽編目。2008年,佩斯畫廊在北京798藝術園區設置新館——“佩斯北京”。這是該畫廊迄今為止唯一的分支機構,而且設置了畫廊空間。
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點石成金
高古軒創始人拉里·高古軒被看作最具有經營畫廊天賦的人物,積極進取和冒險激進的策略并行,一貫善于在其他畫廊卻步不前的地方大展身手。1980年,高古軒在洛杉磯建立第一家畫廊。1985年,他在紐約SOHO藝術區建立“紐約第一個真正的畫廊”。此后他開始全球范圍內的狂飆突進,迄今在倫敦、紐約、羅馬、雅典等全球9個最奢華的城市擁有一流畫廊,即將在日內瓦增設第10家畫廊。高古軒麾下幾乎囊括近五十年所有最有名的當代藝術家,比如安迪·沃霍爾、德·庫寧、村上隆和杰夫·昆斯,曾經數次改寫拍賣史紀錄。
高古軒仿佛是藝術市場罕有的“第五元素”,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很多本來不太出名的年輕藝術家,只要被高古軒看上,就能“鍍上一層金”,作品價格成倍增加。2003年,畫家約翰·科林加入高古軒畫廊后不久,作品拍賣紀錄就被刷新到847500美元,而在此前他個人的最高紀錄只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多一點。格列·布朗在加入高古軒畫廊之前,個人最高拍賣紀錄是46000美元;但在2007年1月,他的一幅作品變成969000美元。
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推廣當代藝術教育
蛇形畫廊是英國最受百姓喜愛的畫廊,一年接收參觀人數高達75萬人。它定期安排的教育、建筑和藝術項目是吸引很多觀眾的原因。
畫廊1970年由英國藝術協會成立,位于倫敦一個30年代的具有古典韻味的茶園內,蛇形這個名字取自于附近的蛇形湖。1986年Julia Peyton Jones,被指定為畫廊的總監,她曾是戴安娜王妃的私人藝術顧問,與皇室有著淵遠的關系,和戴安娜王妃一樣,她希望走出沉悶的英式傳統,將藝術活潑化。在她就職的20年里,蛇形畫廊拋開固有的畫廊模式,往推廣當代藝術教育的方向靠近。蛇形畫廊將于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之前在肯辛頓花園建成新畫廊,占地面積880平方米,取名蛇形薩克樂畫廊(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成為倫敦新藝術文化中心。
白立方畫廊(whiteCube Gallery):為一件作品全情投入
1993年白立方畫廊由Jay Jopling創立于英國倫敦的Duke Street,44號的二樓內。Duke Street這條街是倫敦最古老的傳統藝術交易場所。而白立方在這里成立時,畫廊面積非常的小,基本上就如其名,一個白立方體般的空間。當時它被列為歐洲最小的畫廊,但麻雀雖小,它卻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
不同于其他畫廊,白立方的原則是創建一個親切的空間,藝術家可在針對性的環境內,只為一個想法、一個藝術家或一個項目而全情投入,并且由于那時空間很小,一般只能做一件作品,每個藝術家只有一次在畫廊做展覽的機會。這在商業畫廊中無疑是特立獨行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