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熱議“億元時代” 批中國拍賣贗品多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13]
從回暖到復蘇,從火爆到天價,2010年中國藝術品收藏拍賣價格屢創新高,春拍出現4件過億拍品,黃庭堅《砥柱銘》更創下超過4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張大千《愛痕湖》以1.008億元成為首幅過億的近現代書畫作品。10月秋拍中,一只清代皇家長頸葫蘆瓶經過45輪叫價,將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世界紀錄改寫為2.5266億港元……“億元時代”成為媒體熱議話題。然而,對幾位參與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知名收藏家、藝術家來說,數字只是浮云,“飽眼甚于富藏”成了他們不約而同的理念。
陳燮君:用文化的眼光善待藏品
為了世博會,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及其團隊歷時數年全球精選奇珍異寶,從羅丹博物館、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世界最著名博物館借來了330件文物,其中約90%展品首次在上海展出。 “世博后收藏”也伴隨著世博落幕變得熱門起來。對此,陳燮君最有發言權。他以收藏家李建忠為世博展館“運河城曲”展區獻展的5棟老房子為例:“收藏家和世博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表象的聯系,收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拿到世博會進行展示,甚至進行創造性的組合。等一屆世博會完了以后,這些藏品無論是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包括還是經濟價值,大大地得到了提升。 ”
陳燮君為大家指點世博收藏之道:“首先是展品的收藏,比如上海畫家參與世博會專題藝術創作,畫出了蘇州河風景,此類藝術品收藏無疑會受到追捧。另外就是紀念品的收藏,歷屆世博會的徽章、活動紀念品、開幕式紀念品,哪怕是開幕式、閉幕式敲過郵戳的郵品,都能賣非常好的價位。比如說一張郵票在當時出來的價位和世博會之后價位不一樣,有些郵品8月份在園區的時候賣8萬多元,到了后期落幕已升到9萬元。 ”
陳燮君認為,上海世博會從郵票、明信片、攝影、繪畫、書法、世博藝術、世博美學,包括世博音樂,都有豐富的收藏品等待我們去收藏。他特別提醒,除了從保值增值的角度進行收藏,更希望大家能用文化的眼光善待藏品。只有這樣,民間收藏才能逐漸成為國家集中保護的良性補充。
張五常:論全面,沒有人勝過我
張五常的 “狂傲”在經濟學圈內很出名,“你喜歡張五常嗎?”甚至成為經濟學者的分類標識。其實,他還是一位對藝術見解頗高的收藏家。在收藏家大會上,他用經濟學理論演繹出 “乾隆藏品的價值有望比肩法國印象派畫作”,語出驚人。張五常的“狂傲”源于自信,“在大學時,我成績最好的科目不是經濟學,而是藝術史。同學們的考試平均分數大都是五六十分左右,而我通常在九十分以上。 ”張五常甚至表示,年輕時很想走藝術之路,但搞藝術是近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為米折腰最后才讀了經濟學。
張五常對收藏的興趣始于1975年,那時他在香港研究玉石市場,此后,逐漸從玉石領域延伸到文物、中國畫作。華人收藏家大會云集業內高手,他卻說:“在某一個領域,在座的專家都能勝過我;但是論全面的話,你們勝不過我。 ”
經濟學講究用數字、理性、邏輯說話,談起收藏,張五常卻成了感性之人:“對藝術的欣賞,我喜歡用單純的直覺與感受,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中。我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去了解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或去研究作者思想的來龍去脈?!贝髮W時代老師的一句話,“創作困難程度高的作品不一定是好藝術,但好的藝術作品必定是創作極其困難的”深深影響了張五常的藝術觀。他收藏的都是自己眼中的困難之作,“規限越多,約束就越大。大有規限而又有新意的作品,是困難之作。 ”
列數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張五常言辭犀利,他表示某位以寫實風格出名并拍出高價的畫家算不得藝術。他收藏藝術作品,在乎作者是否“有腦”、是否有感情?!皼]有腦、沒有感情而有風格和技巧的,充其量我只收藏一‘件’。 ”
曹興誠:學會鑒賞才是目的
作為臺灣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被臺灣媒體評為 “企業家最佩服的企業家”。在收藏界,他的名氣也毫不遜色。蘇富比全球副總裁詹姆斯·斯圖爾頓的《我們時代的偉大收藏家》一書中,曹興誠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的在世者。
曹興誠愛上收藏純屬意外。上世紀80年代,他想贈送美玉給朋友,通過古董商買到了禮物。古董商希望培養潛在客戶,送了曹興誠幾本品評玉器的書籍。喜好讀書的曹興誠埋頭研究,卻發現自己買的玉竟然都是贗品。收藏界常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說法。曹興誠不然,他越是挑戰博大精深的收藏學問,也越有心得。他的家被朋友們戲稱為 “小故宮”,從史前青銅器到唐三彩,從北齊石佛像到當代藝術品,包羅萬象。
“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有些人買東西,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 ”曹興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收藏家大會上,他的演講“中國古代文物的現代藝術性”讓人忘記了他是半路出家的研究者,“西周晚期青銅盤,龍在盤里面,把青銅盤的一部分跟英國當代畫家畫作作比較,形態接近,實際上兩個作品相差了兩千多年。中國的文字演變到書法文字的時候,經過解構、抽象、重組,這也是當代美術的依據……”
汶川大地震后,曹興誠將重金拍到的皇家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捐出款項用于賑災。 “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擁有與否。 ”曹興誠不諱言,現在收藏更偏愛青銅器、瓷器、鎏金銅,因為可以用高科技手段鑒定真偽。一貫溫文的他面對媒體痛斥:“市場假貨太多,已經形成了產業鏈。 ”對待收藏,曹興誠永遠一絲不茍,“越有名的畫家,假畫越多。一些作假的騙子在拍賣場假拍假賣做出假行情,然后再轉賣給無知的收藏家。 ”
丁紹光:能被替代的,沒有價值
兩度造訪華人收藏家大會的丁紹光對收藏興趣頗高。他喜歡世界各地的民間工藝品,收藏了大量非洲木雕,也收藏中國字畫,但丁紹光對眼下收藏市場現狀并不滿意,他的言辭鋒芒畢露:“買到的畫拿給行家一看,九成都是贗品。今年全球各地拍賣我的作品,全是假畫,當然其中有的假畫臨摹得十分認真。 ”他曾打電話讓拍賣公司把錢退給買家,收效甚微,“許多拍賣公司,你打電話告訴他們拍的是贗品,他們根本不聽,照樣拍。我覺得中國幾百家拍賣公司太多了,該關掉并掉些。 ”
談起藝術,丁紹光恢復了淡定自若的本色,“當代畫家和當代藝術”的論題被他詮釋得深入淺出:“所謂的前衛和先鋒意識,一旦被世人承認以后,而且變為商品,價值大大提升。從電影到電視,從電視到電影,到出現3D電影,現代美術運動的各種形式出現,人類視覺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為什么造型、繪畫、雕塑還能夠存在?因為其他藝術不能代替它們,如果能代替,就沒有他的價值。作為一個畫家,如果有人能代替,也就沒有價值了。 ”
大會上,丁紹光疾呼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話語系統:“當代歐美博物館,有雄厚資金的基金會作背景,但絕不是鐵板一塊。我們應該抱著清醒的態度,什么代表當代,什么是當代藝術?20世紀初開始有藝術家推動中國美術運動的發展,但是限于當時的國情,沒有成為一個機會。在國內一直到1978年,吳冠中才有一個條件提出了抽象主義,他提出來以后,仍然有很大的爭議,但吳冠中提出的抽象主義是非常正確的。我認為,他是中國美術運動的杰出代表。 ”他強調,“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性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的評論界,中國的畫界,什么屬于當代,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 ” 本報記者 諸葛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