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巫文化”沉寂多年后掀起研究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12]
巫溪11月11日電 (連肖)很多人聽聞過長江上游綺麗幽深的巫巴山,卻不知巫巴山一帶曾孕育發祥了中國遠古“巫文化”。10日,重慶華夏巫文化研究院在“巫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重慶巫溪縣授牌成立,“巫文化”沉寂多年后被人們重拾。
重慶巫溪縣邀多方專家論證認為,中國“巫文化”是上古時期以占星術、占卜術為主要形式,以鹽文化、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域特色文化。長江上游的巫巴山一帶是“巫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其中巫溪縣寧廠古鎮寶源山則是孕育“巫文化”的中心。
“因使用巫術作為表現形式之一,巫文化曾在歷史上遭受挫折,以致沉寂了多年?!睆氖隆拔孜幕毖芯康闹袊袼讓W家烏丙安說,事實上,“巫文化”是人類社會最原生、本真的一種文化,它是華夏文化的根基之一,如果忘卻就是數典忘祖。
“巫文化”對華夏文化影響深遠。烏丙安舉例稱,古代的巫師因占卜需要,長年觀測天象,收集了大量天文知識,并摸索出了四季規律,中國農歷、節氣劃分與此密不可分。巫師為“驅鬼治病”,曾遍嘗百草,并發明簡單的制藥方法,這對中醫影響深遠。同時,古代一些文學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與“巫文化”有關。
經歷數千年“巫文化”沿襲,巫巴山一帶居民至今仍保留著哭嫁鬧喪、跳巫鼓舞、唱巫歌等風俗,其民間上刀山、舔火鉗、踩高蹺、頂鍋、溜鏵等技藝更是神秘莫測。為保護這些“巫文化”結晶,重慶巫溪縣曾邀國內70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巫文化”的保護工作。經多方努力,重慶華夏巫文化研究院被批準成立。
重慶巫溪縣委書記鄭向東稱,重慶華夏巫文化研究院將發揮“巫文化”的理論研究、史料收集編撰、遺產保護、文化旅游開發等功能。同時,巫溪還將建一個巫文化博物館,收集并展出一批關于巫師巫姑、巫歌巫舞等“巫文化”元素的物品和資料。
烏丙安就此指出,研究“巫文化”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華夏文化根基,這是公益行為,與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相對立。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在開發“巫文化”時,切記不能隨意扭曲篡改,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要尊重歷史,去功利化。(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