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瀕危文物紅色目錄正式發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10]
上海11月9日電 (記者 鄒瑞玥)9日,正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宣布中國瀕危文物紅色目錄正式發行。目錄展示了非法交易中常見的13類中國文物,旨在幫助博物館、收藏者、文物藝術品交易商、海關和其他執法人員甄別非法出境的中國文物。
該目錄有中英文兩種版本,列舉了陶瓷器、雕塑、金屬器、民俗文物、玉石器、書畫、銘刻、碑帖拓片、圖書文獻、建筑構件、漆器、錢幣、服飾等13個種類的文物,年代下限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前。目錄由一個國際專家小組負責編撰,并得到了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交流司以及瑞士聯邦文化辦提供的協助。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近年來,走私中國文物的形勢日益嚴峻,紅色目錄展示的文物通常是藝術品市場上非法走私販運的目標,它的出版旨在打擊非法走私盜掘行為,便于相關人員甄別受到國內及國際法律保護的文物類型,有利于提高博物館界和社會公眾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宋新潮說,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反映了其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讓它們不至散失,為子孫后代留下福祉,是國內及國際人士的共同職責。
據介紹,該目錄使用的圖示不都是非法流失的文物,僅起到對比甄別的參考作用。也有如河北曲陽縣某遺址的“五代彩繪石雕武士像”曾在1995年被非法偷盜并流出,后于2000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現身,經中國政府交涉于2001年歸還。
宋新潮說,由于一些文物直接從地下墓葬被盜掘,沒有任何相關文獻照片,難以調查取證,給文物追索帶來巨大難題。就目前來看,在國際上保護中國文物最為有力的武器仍然是1970年簽訂的UNESCO公約。1970年前流失的文物,諸如圓明園獸首,仍然需要通過大量基礎性工作而不是情緒化的操作手段來實施追討。
朱利安·安弗倫斯建議,中國的博物館與相關機構應建立中國文物檔案,有效地記錄藏品,只有這樣才能對文物有清楚的了解,也可以制成手冊發放給海關人員,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有效防止文物流失。
據悉,紅色目錄還列舉了保護中國文物的國內法律、國際條約和雙邊協議共計12條。公民如發現疑似的非法文物,可以根據目錄所列的中國國家文物局及中國公安部的網址、電話向相關部門舉報。該目錄可在國際博協網站在線查看或下載。其德文及法文版也將出爐,讓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參與到中國文物的保護行動中來。
國際博協同時提醒,由于中國文物豐富多樣,本目錄并未涵蓋全部類別,涉及中國文物的交易均應慎重對待。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