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博物館30年“蓄”民族智慧“續”社會活力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08
      素有“博物館界的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博協第22屆代表大會暨第25次全體會議將于11月7日至15日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來自全球五大洲12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3360余名博物館館長、文化遺產專家、博物館研究者將匯聚申城,以“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為中心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在這個國際博物館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盛事開幕前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勾畫出中國博物館事業百年來的發展足跡。

      1905年,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創建的南通博物苑,被視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熬過戰火摧殘的博物館僅剩21個。而今,中國的博物館已達到3000多個,并繼續以每年100個以上左右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平均每3天就會有一個新的博物館誕生,在世界博物館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與博物館事業打了20多年交道的宋新潮,把新世紀10年視為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黃金期”。除了原有省級以上博物館的擴建、新建,一大批市縣級博物館雨后春筍般涌現;各行各業都注重收集保護本行業的文化資源,銀行、金融、航海印刷、紡織等各種中國行業博物館紛紛成長起來;同時,旅游業的發展與文化保護意識的“驅動力”,推動了文物建筑及遺址博物館的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伴隨著收藏熱的興起,民間資本涌入使得民辦博物館迅速成長。

      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是中國博物館發展得天獨厚的資源,也一度導致了歷史博物館“一家獨大”。過分注重文物收藏、研究,而忽視了它“教育、學習”的功能。在宋新潮看來,把博物館與“歷史”、“藏寶地”劃等號,是很大的誤解。

      2008年起,中國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近年來,中國的一些博物館結成博物館聯盟,支持博物館向社區基層發展。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政策帶來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博物館的定位從收藏研究逐步轉向突出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和休閑娛樂功能,許多人借此對國家、環境、個人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宋新潮說,博物館承擔了對公民的教化作用,把人變成高尚的人,消除隔閡,維持社會和諧,這是“博物館致力社會和諧”的核心內涵。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不僅限于此。它收藏的古人智慧,觸發了今人的設計靈感;對旅游相關行業的帶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博物館為中心的文化圈,帶動周邊的商業和社會活動,在改造文化環境的同時,也為社會福利、社會就業等經濟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

      以往的國際博協大會主要集中在歐美舉辦,今年首度選址中國,無疑是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肯定。上海世博會以江南造船廠廠房改建的展館,便是對城市遺跡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如今中國博物館的發展主流,已從傳統的綜合、社會歷史等類型,轉向更為豐富的藝術、科技、民俗、生態等專題博物館類型,形成類別多樣化的博物館體系。由工業舊廠房改建而成的博物館和創意園區,正續寫著中國城市的活力。宋新潮說,除了城市,偏遠地區村落也可以變成生態博物館,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山群水系,也記錄著人與人、人與外界關系變化的過程。這些都將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式博物館”。

      宋新潮表示,未來中國將充分發揮現有博物館展示、教育功能,把數量增長放在次要地位。同時加強政策、項目和經費支持,加強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培訓,讓更多的省級博物館可與國外交流辦展,躋身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