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工藝美術品生存困難 民族文化要活態保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06]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現代化浪潮已逐步滲透到各民族,民族文化發生了變遷,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各民族如何發展文化?如何利用好文化資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如何保護各自的特色文化?
近日,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召開。多名民族學專家就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
傳統受到“時尚”沖擊
甘肅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王建民提出,民族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此外,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和消解問題也愈發突出。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楊源曾多次深入鄂倫春族主要聚居地開展田野調查,發現鄂倫春族的文化特性和傳統工藝正漸漸消逝。在2009年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的展示活動中,“鄂倫春族樺皮器已用現代膠水黏合代替了傳統樺皮器制作工藝中最核心的縫制工藝?!?br/>
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石開忠是侗族人,他以侗族大歌的例子說明了現代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沖擊。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流傳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石開忠說,侗族大歌“火”了之后,侗族年輕人應邀在電視上表演,因為舞臺需要,常常會加入一些舞蹈動作,甚至換上鮮艷的表演服裝,原生態的民族歌舞被改變了“模樣”?!澳贻p人表演回來之后,還常常勸導父母‘創新’,認為真正的侗族大歌就應該是電視中的樣子?!?br/>
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受到“時尚”文化的沖擊,并非個別現象。在民間美術領域中,根據2008年底完成的《全國工藝美術行業調查報告》,全部1865個工藝美術品中,生存困難的536個,占28.74%;瀕危的253個,占13.57%;停產的117個,占6.72%。
這些沖擊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就是傳統文化或民間工藝“后繼無人”。重慶文理學院副校長譚宏認為,很多年輕人,在普遍的西化趨向、“哈日”、“哈韓”潮流中,對本民族的藝術喪失了最起碼的文化自信心。這擠壓了很多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培養傳人,找準路子
如何更好地保護并傳承各民族的文化?楊源還認為,首先要保護和培育文化的傳承者,尤其要關注“一老一少”:“一要保護掌握著傳統技藝的老人,為其提供傳授制作技藝的條件,并對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況做詳細記錄;二要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并能夠利用傳統技藝生產文化產品,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年輕人掌握的傳統技藝成為謀生手段?!?br/>
楊源還認為,“應該倡導傳統技藝進校園,在中小學開設傳統技藝課,比如剪紙、剪樺皮藝術的學習和創作,幫助青少年了解并熱愛本民族文化?!?br/>
石開忠則認為,關鍵還要因地制宜,找準保護的“路子”。據他介紹,在貴州省從江縣有座侗族鼓樓,申請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之后,卻陷入“兩難境地”。原先,當地民眾在樓里面生火,驅趕樓頂的麻雀,鼓樓頂部才不至于長草發霉;如今,“升級”為文保單位,實行靜態保護,不讓進,也不讓生火?!耙郧翱梢员Wo50年,現在只能保護20年?!?br/>
在石開忠看來,“兩難困境”同樣存在于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開發?!拔覀円埠苊?,旅游業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確實對當地的傳統文化會造成或多或少的沖擊?!?br/>
湖北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劉瓊對于這個問題,顯得比較樂觀:“作為旅游開發吸引物——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所利用的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部分,差異性越大,就越具有旅游吸引力?!币虼?,合理發展旅游產業,有利于民族地區挖掘、發展和傳承特色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展示著一個地方民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一個民族文明寶庫中的稀有資源和資本。譚宏認為,除了通過收集、整理、保存物質性的載體或通過記錄、復制手段將其物質形態化以外,要確保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活態”的方式在人、群體、區域或社會中得到現實的延續和發展。 記者 陳星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