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北京:與“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的距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03

    國際藝術市場,倫敦、紐約、巴黎三足鼎立,誰將是下一個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在10月末舉行的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人文北京·典藏世界”高峰論壇上,諸多文物收藏界專家、學者將希望寄托于北京。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龐大的收藏與研究群體、多層次的文物流通和傳播平臺,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流和交易中心,北京想要打造世界文物藝術品之都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北京離“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還有多遠?對此,《華夏時報》記者對中國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總監、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博士進行了專訪。

    從群星璀璨到一枝獨秀

    《華夏時報》: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藝術市場,20年間哪些變化讓你印象深刻?

    趙力:中國藝術市場區域中心的變化最明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北京雖然是全國發展比較早的藝術品市場,但是那時候北京并沒有形成一枝獨秀的局面,也沒有形成規模性的發展。南方的廣州、深圳、上海甚至浙江地區同樣具備很強的優勢,可謂群星璀璨。而進入到2000年以后,大家就會發現相對于北京來說其它城市遜色很多,此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完全被北京所掌握了。

    《華夏時報》:北京成為中國藝術市場的中心表現在哪些方面?

    趙力:主要體現在北京的聚合效應上。

    從單體的畫廊和藝術創作者來說,北京形成了畫廊和創作者的聚集區,像大家都知道的798以及望京地區的草場地等藝術聚集區。公司化的經營也開始出現,聚合效應開始凸現。這樣的聚合效應要比單體畫廊更能形成產業化的互補和優勢。北京畫廊的成交率大概占到了全國75%以上。別的城市雖然也是模仿北京,但是這種模式的平移對很多地區是不適用也是不能完成的。

    還有一個就是拍賣行。2008年和2009年兩年全國十大拍賣行的成交總量占到了總成交量的60%左右,這其中注冊于北京的拍賣行就有85%左右。北京拍賣行的發展速度和數量在全國都是領先的,而且全國規模性的增長力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來源于北京。

    《華夏時報》:也就是說與90年代的藝術市場相比,北京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

    趙力:對。跟你講個數據,200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市場份額是全球第3位,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市場”。2009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占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度的比例從之前的7.4%增長到14.4%,這個增幅是非常大的。這個市場額度的增加,反映出來的就是話語權的問題。我們說,占多少市場份額,就和開公司,你占有多少股份一樣,表現的是市場權利的增加。在整個一級市場份額增加的這一部分,我們做過相關統計,北京市場對其貢獻率達到65%以上。

    北京的喜與悲

    《華夏時報》:現在北京想要打造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你怎么看?

    趙力:從整個亞洲甚至世界來講,中國是成為世界藝術交流中心呼聲最高的。東京和香港的經濟都很發達,但是它們很難成為世界藝術之都。還有就是后來崛起的迪拜,雖然勢頭強勁,但是卻缺乏文化底蘊。這樣看的話,北京無疑是最有希望的。

    《華夏時報》:為何講北京比香港更具備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的潛質?

    趙力:好多人一直在討論內地與香港藝術市場的競爭,北京與香港的競爭。香港因為稅收優勢、服務優勢、匯率優勢等金融性、服務性優勢,它是勝出北京的。所以香港可能會是交易性中心,但是,有一方面它卻不能取代北京,那就是交流性中心。北京在藝術文化方面的交流要遠遠勝于香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市場的影響力包括交流層面和交易層面兩個方面的影響力。我不相信一個完全商業化的交易性中心會有更大的影響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北京國際影響力的潛質是比香港要大的。

    《華夏時報》:北京還有別的優勢嗎?

    趙力:首先,中國已成為全球藝術品的重要買家,中國的購買力已經成為關注的中心。在這方面,北京的購買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除了私人的購買之外,還有機構,比如公共美術館的購買力。據我們統計,北京是全國機構購買力方面最強的。這與北京藝術展覽收藏機構多、金融機構多、大公司和大集團多有關系。未來如果國有機構的資金允許進入購買,這個潛力是很大的。

    其次是綜合資源的支撐。北京在這一塊是很強的,比如說你要買一幅古代藝術作品,如果你之前沒看過好的古代藝術作品,你拿什么標準去買?你有沒有這個素質去買這個作品?在北京的話就不用為這個擔心,比如之前說到的北京的畫廊、拍賣行、古玩城等資源眾多,還有美術館、博覽館眾多,在北京可以有大量的機會去接觸這些作品。當然,資源總會有枯竭的時候,北京眾多的藝術院校也為藝術市場提供了大量的生力軍,新的資源加入就保證了未來發展的前景。

    《華夏時報》:打造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北京是否存在一些不足?

    趙力:未來的藝術市場是需要一個非常大的,整合力很強、結構優化的市場。但我們恰恰在北京市場甚至整個東盟市場看到了這些方面的不足:我們的結構性層次不清晰,結構優化不合理,一級畫廊比較弱,博覽會還處在一個剛剛發展的狀態。所以藝術市場的結構優化應該成為下一步我們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不然很難抓住當前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良好機遇。

    除此之外,北京當前的藝術品收藏是以中國藝術品為主,國際化程度不高。就如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說的,中國作為一個亞洲大國,沒有任何一個亞洲藝術博物館,綜合博物館里面也沒有一個亞洲部,這是很不應該的。

    后金融危機時代 北京的再出發

    《華夏時報》:北京要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趙力:國外的藝術市場里,政府的功能是通過激勵性的政策,比如說免稅或者減稅的方式來刺激購買力,來激勵大家的責任感和參與度。我們現在還有很大的欠缺。拿海關稅來說,無論是拍賣還是其他藝術領域都會有所涉及。很多次論壇會議中我們都提到過,但是這個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專家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政府的整體協調和引導。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策略中,要從世界格局去考慮定位,而不是單純從中國或者是北京出發。(政府或者機構)在制定一些解決方案時,需要系統性的、結構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我們需要的是宏觀的視野,更需要細節性的把握。

    《華夏時報》:金融危機的爆發給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北京帶來哪些影響?

    趙力: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地方既是金融中心,同時它也是全球的藝術市場中心,它對于西方的藝術市場影響是很大的。通過我們兩年的觀察,發現西方藝術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這對于我們中國,尤其對北京來說是一個較好的發展機遇。所以我們的藝術市場會出現一個反向的增長,這是其他國家,尤其是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西方藝術市場大國很難實現的。

    《華夏時報》:除了西方藝術市場外,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藝術市場面對的主要競爭者是哪些?

    趙力:中國作為新興的藝術市場,會受到其他新老市場的競爭。比如我們要關注我們和東亞國家,比如日本、韓國的競爭關系。還有,我們要著重關注同樣是新興市場的印度,看看我們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機遇、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優勢、不同的理念。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要關注中東藝術市場。我們不要一味地沾沾自喜,要有憂患意識。在與別的新興市場的對比之下,看看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實現最大的目標,達到我們期待的發展空間。

    《華夏時報》:北京的國際文物藝術品之都要走的路,在你看來還有多遠?

    趙力: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至少要5到10年,如果發展速度變緩的話,時間會很久很久。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