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余秋雨談中華文化:《論語》親切如外公給我的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0-28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F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核心提示

      文化變成了一種習慣,并不是保守,

      是祖先希望子孫后代,

      比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從這個意義上講,

      也可以說,

      文化是祖先對后代的設計。

      鄭和能安安靜靜地回來,

      沒帶當地酋長的人頭,

      沒帶沾著鮮血的珠寶,

      他就安靜地回來了,

      因為我們的文化,

      決定了他不具有非農耕的侵略性。

      我們中國文化有兩個庭,

      一個家庭,一個朝廷。

      對家庭是孝,對朝廷是忠,

      忠孝就兩全了。

      其實朝廷和家庭之間,

      還有遼闊的公共空間,

      我們的文化未予足夠關注。

      “巨人性格”引發全世界好奇

      中國文化現在面臨著的問題,大家可能都已經發現了,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好奇。這個好奇帶有一種讓我們不安的成分,我們對他們造成了不安,他們的疑慮又造成了我們的不安。前不久我在一個國際商會上演講,居然有一些國家懷疑我們食品質量出現問題是全中國人的集體陰謀,這讓我們聽起來覺得完全不可思議。只能說他們對我們的民族文化不了解。以他們視角來看,突然之間,眼前走過一個巨人, GDP、人口總量等都清楚,但唯一不了解的是他的性格。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國的文化,全世界都希望能夠了解。

      幾年前,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在紐約主持過一個國際經濟文化討論會,得出的結論讓我們驚訝。說任何國家和個人,發達或是不發達,任何經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它的文化選擇而不是經濟選擇。為了安全感也好,榮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全部屬于文化范疇。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國文化造成我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基本點是什么?走向現代的障礙在哪里?

      鄭和為何沒帶點黃金回來

      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兩百多條,太復雜了。首先可以肯定,我們在講“文化”這兩個字的時候,它最原始的意義指的是人的痕跡。我們說馬家窯文化,半坡文化,就是說我們在那地質年代中,突然找到了人的痕跡。如果沒有人的痕跡,我們就不叫它文化。人的痕跡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成熟時期的文化是變成了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文化變成了一種習慣,并不是保守,是祖先希望子孫后代比較安全、有序地往前走,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文化是祖先對后代的設計。

      地理環境決定中華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我們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我們缺少像地中海、波斯灣這樣的內海,我們面對的是渺渺的太平洋,這對古人來說是沒法被利用的,我們只有一個內?!澈?,太小了。海洋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雖然很靠近,實際比較陌生,主要是打漁、曬鹽,是煙波浩渺、難于了解的地方,很難進行運輸、航行,海洋就沒有充分的發揮起來。中原部位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就是農耕文明。還有一個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就是草原文明。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區別在于草原很難種稻子,種稻子和不種稻子的界限就是四百毫米降雨量,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可以種稻子,那是農耕文明。少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只能牧馬。很奇怪,我們的長城正好和四百毫米降雨量的線重疊,可見我們的長城就是農耕文明防止游牧文明侵犯的界限。盡管游牧文明后來成為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但主體還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決定了我們兩個基本思想,第一個思想不想遠征,迷戀腳下的熟土,對遠方的生土走走看看玩玩可以,要我在那安家是不可能的,這個思維作為一種文化生根,哪怕不是農民的書生,都受到這種文化的強烈影響。書生在京城呆了好久,覺得是客居京城,最終目的是要回家,其實他五十年都在京城,這完全是一個農民思維。中華文明對遠方土地沒有興趣,原因是農耕文明的思維,哪怕是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已經非常不錯了,走了那么遠的地方,也沒有在哪個地方安家,侵占對方領土。這證明什么?這不是明代的政策,證明是農耕文化的本能。成吉思汗遠征,是因為游牧文明,而他的孫子要建立元朝、問鼎中華的時候,他必須接受農耕文明結束遠征。

      農耕文明帶來了第二個思維,不喜歡極端,因為農耕文明告訴我們,夏天的極端不是熱上加熱,是秋天的涼風。冬天的極端不是冷了又冷,是春暖花開。極端沒有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太大奇跡,中國文化的思維基本上也是如此,就是反對一切極端的夢想。重現了中庸的哲學,然后又重現了中庸之道。以前有好多年輕學者,說鄭和那么好的船隊,怎么就不拿點黃金回來?也可以像哥倫布那樣去海外建立幾個中華帝國?為什么不這樣?我說鄭和能安安靜靜地回來,沒帶當地酋長的人頭,沒帶沾著鮮血的珠寶,他就安靜地回來了,因為我們的文化決定著他的非極端思維,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庸之道,我為我們的祖先感到驕傲。世界上的極端,它一定是帶有一種非農耕的侵略性,產生的根子是游牧或海洋文明。中庸之道是了不起的思維。季羨林先生講,以中庸之道為基礎的和諧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的大禮物,這講得很有道理,要相信按照中國思維,兩種不同極端當中,一定有一個交集點或者一個合適點,讓兩方面都能勉強接受的點,中庸之道就找這個點。因為不斷地找這個點,所以世界能夠保持基本的和諧,這是農耕文明的一個智慧。

      與“水”有關系的統“治”

      占地面積決定了中華文化是一種氣魄宏大的統一文化。占地面積多大呢?黃河流域80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和其他文明相比,尼羅河、上尼羅河、下尼羅河加在一起,古埃及文明只有4萬平方公里。兩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文明滿打滿算不會超過10萬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就六七萬平方公里。希臘文明的范圍只有幾千平方公里。簡單地說,當時其他所有古代文明總的地域加起來,只有中華文明的十五分之一,甚至于二十分之一。中華文明的體量極大,以前我們講得多的是黃河文明,后來慢慢挖掘知道長江文明也了不起,下游的河姆渡、良渚文明,哪一個挖出來不都是震驚中外。我們寫文章經常是五湖四海、天下意識,動不動就是天下,為什么呢?中華文化氣魄宏偉,不會僅考慮家門前那一點東西。

      二十世紀前期,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教授研究地理環境,特別對中國進行了分析。他說中華文明因為是農耕文明,就是長江、黃河文明,長江、黃河流遍中國那么多地方,就憑這一點,中華帝國必須是統一的,不能被分離,因為如果不統一的話,治水就沒法治,那就要命了,上游要害下游太容易了。所以馬克斯·韋伯說,這兩條大河作為中華文明的動脈,就決定了中國非統一不可。任何軍閥混戰,目標都是由誰來統一,統一是一個中心思維。馬克斯·韋伯還說,統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一個字,而且據他所知,都是水作為偏旁的。這話很有意思,這是中華文化的第二個特征,有一種整體智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叫“氣”,有“氣”。有的國家雖然很精致,但是就缺少一股氣。 “余教授為什么不到我們這里來定居,或者到這兒來移民”,我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覺得那些國家的“氣”不夠,這樣一股氣非常養人,能捕到一種我所熟悉的文化。

    《論語》親切如外公給我的信

      公元前五世紀前后,中華文化參與了人類智能的大奠基。釋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歲,孔子死后十年,蘇格拉底誕生。亞里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歲,比莊子大十五歲,這是什么概念?就是最聰明的人幾乎同時出現在這個地球上。他們為什么會同時出現,還不清楚,但只能告訴大家他們同時出現了,完成了一個有趣的分工。希臘思考人與物的關系,印度思考人和神的關系,中國思考人和人的關系。思考的結果是: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精神自由,印度哲學家思考的是靈魂解脫,中國哲學家思考的是社會管理。分工那么精確,小重復有,大重復沒有。我們可以說,在這次人類成熟的過程中,中華民族沒有缺席,貢獻還很大,這讓我們很驕傲。盡管當時沒有互相交流,冥冥之中卻有一種力量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了。

      秦漢帝國使中華文化獲得了行政規范。文化,是天上飄的云、地下流的水,自由而美麗,遺憾的是它很容易飄走流逝。這個時候需要有帝國的行政力量來選擇自己民族的智慧,用行政的方式固定下來。文化人有時候不喜歡行政力量,但是在文明還處于隨時可能流散的狀態時,這個行政力量就太重要了。世界幾大文明不約而同地進入了帝國時代。最早是印度,進入了孔雀王朝。當孔雀王朝衰落以后,地球的東西方出現了兩個帝國: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秦漢帝國規定,這么大的國家需要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和戶籍制。

      我走遍了世界,看到很多地方的古文字,沒有人認識這些古文字。這是什么字?不認識。我們不認識,當地人也不認識。埃及太陽神廟廊柱上的那些象形文字,據說只有少數考古學家能認出一部分。至于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專家能讀懂,但老百姓完全不知道,就是完全不能傳播的文字。如果沒有一個國家的力量,中國的文字也會這樣,中國的歷史就沒了。古代世界各國打仗,贏者首先要讓輸者忘記自己王朝的記憶,忘記記憶的最好方法是讓你沒有文字,沒有文字就在整個文明上得服從了。中國恰恰相反,統一文字以后,這種現象就不能發生了。你消滅我的文字沒用,你的文字就是我的文字,全中國只有一種文字。我在國外常說,我晚上讀《論語》,很像前天收到我鄉下外公寫給我的信,非常親切。誰都不知道這已經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文字了,這是個奇跡。這個奇跡如果沒有行政力量加以規范,就做不到。

      秦漢帝國連在一起,佛教的傳入使中華文化成為一個開放互融的文化。如梁啟超所說,佛教的傳入使中國成為亞洲的中國,使中華文化成為亞洲的文化。佛教的傳入,證明中華文化有一種氣度。任何一個宗教的傳播往往有一個特點,如果那個地方文化濃度很高,就很難傳入。如果那個地方沒有文化,還處于原始時代,就比較容易傳入。中國的奇跡是,佛教在公元前后傳入的時候,中國的文化濃度已經很高了,諸子百家建立了他們各自的思維體系,我們已經有自己完整的文化構架,在這種情況下,佛教還能浩浩蕩蕩地傳入,而且能夠深入朝野,這是一個奇跡。幾千年來,它和這個民族的文化生息與共,互相滋養。甚至到后來朱熹和王陽明分別建立他們的理學和心學,都受到了佛學的重大影響。中國文化往往是進進出出,一會兒進入儒家,一會兒進入佛家,一會兒進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歷代開明皇帝的思維,用儒家治國,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體?;旧鲜嵌嘣⑴e,不僅國家是這樣,老百姓也是這樣,誰也不排斥,這是中華文化非常好的開放互融的態勢。

      忠孝之外,還有公共空間

      那我們是在什么時候開始落后的?明代開始的。盡管當時國家力量并不弱,比如中庸之道都在發揮作用,但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和歐洲相比,在時代性的問題上我們有差距。第一個我們對公共空間缺少認知,這是從明代開始和歐洲顯現的巨大區別。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做什么呢?是讓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還有拉斐爾的畫在公共空間里展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就放在佛羅倫薩的大街上,市民每天評價。文藝復興是全體市民一起參與,對古文化進行認知。中國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從來沒發生過公共空間的集體認知。這是中國落后的一個關鍵原因。我們也有藝術品,主要是皇家收藏、老百姓收藏,博物館是后來的事情,沒有公共空間一說。今天我們的旅游者到國外隨地吐痰、高聲喧嘩,很難說是沒有道德,是因為對公共空間缺少認知。這是中國文化的缺陷,歷史上就有缺陷。我們中國文化有兩個庭,一個家庭,一個朝廷。對家庭是孝,對朝廷是忠,忠孝就兩全了。其實朝廷和家庭之間還有遼闊的公共空間,我們的文化未予足夠關注。當縣官出門,兩塊牌子肅靜、回避,把公共空間變成了私人空間,或者變成了官場空間。這是我們落后于西方的第一點,就市民社會和近代社會建立公共空間的覺醒,在明清就沒有做到,我們現在很多事情落后在這一點,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制度或體制。

      第二個,時代性上的弊病,由于公共空間的失落,知識分子失去了自己的行為本位。這話有點復雜,近代的知識分子不再是一肚子學問說話給皇帝,而是需要對公共空間發言。有個總結很有趣,是說中國明清時代的知識分子都在高談闊論,等國破家亡的時候站出來做民族英雄,但這一天老等不來,真等來的時候,按照他們的主意,國破家亡更快。這是當時明清兩代知識分子的特點。知識分子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呢?這里我需要康德講過的一句話: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間運用理性??档率堑聡囊粋€大哲學家,他認為這是知識分子的特點。這句話很短,但這正是我們知識分子缺少的。公共空間就是知識分子要發言的地方,他的使命就是在公共空間敢于對國家、社會、民族利益表達自己的意見。

      康熙皇帝領導著紀曉嵐先生編成了一套《四庫全書》,花了9年時間,是中國文化的萬里長城,把過去中華文明最優秀的東西全集中在一起,當然也有很大的遺憾,就是清王朝把不利于自己的一些東西都刪掉篡改了,不過說到底它還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在這9年當中西方發生了什么?瓦特發明了聯動式的蒸汽機;德國造出了第一座鐵橋;英國造出了第一條鐵軌;法國完成了熱氣球的飛行、水分子的分解;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如果說這是自然科學,那么社會科學呢?亞當·斯密創立了《國富論》;盧梭創立了《社會契約論》,與此同時歌德、孔迪亞克都有關鍵性的創造。這一比就發覺頭有點暈了,同樣的9年,我們總是在收集整理,他們在面向未來,在實驗室里工作,我們在咬文嚼字,這就與他們拉開差距。幾十年以后,兩個文明打起來了,我剛才說的是18世紀的后期, 19世紀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打起來了,打的結果我們知道,中國慘??!

      慘敗告訴我們,中華文明確實有足夠的民族性,但是缺少了時代性,這是大問題。今天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是全世界第一,在文化理念上我們是不是還要追趕?每次去國外,看到中國展出的永遠是京劇臉譜、針灸和陰森森的幾個老人雕像,永遠不親切,不能讓大家感到好。怎么可以這樣呢?一定要大家看到真正的親切,這樣我們的民族性才能活起來,才能讓時代性中加入中國人的生命力。 (根據余秋雨在南京圖書館的報告整理編輯,未經本人審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