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方法轉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0-27]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需要轉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觀念與理念
編者按: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將發展文化產業納入我國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引擎地位。為深度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話題,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召集人陳少峰教授。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將‘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的目標界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至今為止國家從政策層面上予以的最高級別的定位”,陳少峰表示,從地方政府和產學研各界的角度來說,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的支柱性產業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哪些基本可行的方法,來又好又快地實現這個重要的目標。
總體上說,陳少峰認為,在新的時期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需要轉變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法。
第一,實現制造業方法向現代文化產業方法的轉型?,F代文化產業的方法是文化與科技雙驅動發展的方法,是利用信息技術即結合數字文化產業的趨勢發展的方法,是以現代文化藝術和設計提升制造業和其它服務業的方法,是注重創意成果向其它服務業轉化、尤其是向生產和制造業的轉化的方法。由此,就需要我們轉變硬件思維,具備創意思維,實現高附加價值的增長。
第二,實現產品盈利向商業模式盈利方法的轉型。文化產業的盈利的方法不是依靠單一的產品,而是依靠企業價值最大化,依靠產業鏈形態的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依靠競爭模式的轉變,以及結合新的產業趨勢,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的發展方法。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給我們重要的啟示在于,它通過流量分成和軟件下載的方式盈利,而不是賣一款硬件產品。
第三,實現由內容為王向內容與平臺結合的方法轉型。在國外和國內,人們普遍認為內容為王,因而注重文化內容的地位。但是,在國內,無論是中央電視臺、中國移動音樂平臺還是騰訊、百度等,都是以平臺為主吸納內容創新的增長。如果我們以音樂的例子與體育賽事的例子來分析,可以看出,平臺的地位勝于內容的地位;而最好的方法是內容產業與平臺傳播的資源整合方法。
第四,實現注重內容原創向內容創意資源多樣化開發即價值增值產業鏈的方法轉型。文化產業的創意或者原創內容的價值在于是否有效成為市場價值,在于同一內容的多樣化價值挖掘和內容產業資源的充分跨界利用。單一的文化內容向多樣性行業和延伸產品使用產生的價值增值產業鏈開發,是文化產業最本質的方法。
第五,實現筑巢引鳳向孵化企業的方法轉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法不是依靠辦工廠的方法,因為我國缺乏大批成熟的文化傳媒企業;這就要求各地政府所主辦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區,應當承擔孵化新企業和培育龍頭企業的職能。同時,在舉辦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活動時,應當實現由文化搭臺向文化唱戲的轉型,即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僅僅視其為一種交流服務。
第六,實現由投資帶動型向人力資源增値型的方法轉型。不是由投資為主,而是以人力資源的積累、開發和價值實現為主要目標,其經濟價值的衡量不是投資的收益率,而是綜合性的評估,即產業發展的收益和效益不僅要體現產值、利潤,還要體現在從業人員工資的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
第七,實現產品規模經濟向品牌與產品附加價值為主導的方法轉型。應當持續降低文化產業中的文化制造業的比重和物質化產品規模經濟的比重,持續提升單一產品和同等規模產值中的附加價值,并且以品牌經營帶動附加價值的持續提升。由此,還需要重視并避免文化產業領域的規?;L險。
第八,實現已有資源利用或者資源依賴型向資源創新型的方法轉型。文化產業不依賴歷史文化資源,而是依賴資源的創新,包括無中生有、舉辦活動經濟、以大師品牌、設計和藝術化服務等帶動和提升本地相關產業發展等。由此,要擺脫所謂的爭奪歷史名人、模仿歷史建筑以及許多所謂的本地文化藝術表演傳統等的所謂資源概念和做法。
陳少峰提出,國家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對于各地政府和企業而言,都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各地同時也面臨重大挑戰,主要的挑戰是觀念方面的挑戰和理念的調整。他認為,為了更好地做好發展的工作,我們需要轉變觀念,樹立以下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理念。
其一,重視內容文化產業的地位,其核心是實現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增長。
其二,盡管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爭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但是它不意味著一窩蜂和大躍進,而是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做法。
其三,中國文化產業開始進入十年的黃金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的發展關鍵詞是“保持可持續增長”。由此,各地政府首先要樹立戰略意識,合理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高效配置資源,扶持優秀企業和優秀項目,從前瞻性的角度來選擇產業和發展模式。
其四,文化產業是智慧型產業,因此,應當主要依托于人力資源開發所實現的價值的增長。
最后,陳少峰認為,我們各方要共同努力,樹立以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念,重視國際競爭,重視以國際競爭力提升為目標的增長。特別是北京、上海、廣東等有條件有資源的省市,更應當發揮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帶動作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扶持出口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