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修復包公家族墓志銘 專家:包公只1.65米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0-22]
昨天上午,省博物館文保中心文物專家開始著手修復包拯家族墓出土的多塊墓志銘,這是省博首次著手對其進行修復,這批文物修復完成后,年底有望亮相省博新館。昨天,曾參與發掘包公墓的省博老專家吳興漢也來到現場,老人感慨萬千,老人說當年正是包公墓葬的發掘,終結了河南與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墓志揭秘
墓志終結豫皖“包公之爭”
包拯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杰出的清官代表。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包拯的傳奇一生充滿好奇,尤其是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吳老說,當時主要有兩說,一說是在河南鞏縣,一說是在合肥大興集?!昂筒懿倌沟臓幷摬恍蓊愃?,當年,包拯家族墓沒有發掘前,包公墓到底在哪里,河南和安徽也經常爭得面紅耳赤,直到1973年。 ”吳老說,1973年4月,合鋼二廠擴建,位于該廠附近的所有墳墓須遷走,當時省博物館著手對包拯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四個月的緊張發掘,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磚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銀器、銅器、陶器共計50余件。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兒媳文氏和長孫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志。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灑灑3000多字,不僅記錄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跡,而且其死亡時間及死亡后由河南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的敘述。這些史料的出現,終于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墓葬揭秘
包公原葬墓被金兵盜掘
吳老說,在包公墓葬發掘中,他們發掘的第一個墓葬就是包公和其夫人董氏的合葬墓。墓葬內除了兩塊墓志銘,就是一堆雜亂的尸骨。 “一般情況下,墓志銘是放在墓葬里面的,這兩塊墓志銘為何放一起,而且遺骨凌亂?”最后專家得出:此墓是包公和其夫人遷葬墓的結論。也就是說,當時的包公并不是埋葬于此。
為弄清包公原址墓葬的位置,考古人員繼續發掘,最后在該墓葬西南角,發現了一個“超級”墓葬遭瘋狂盜掘,應該是官盜?!爱敃r,雖然我們推測該墓葬就是包公的原址墓,但因為沒有其他證據佐證,都不敢斷然確定。后來在該墓葬發現了一個十二時神傭,才確定了我們的判斷?!眳抢险f,宋代官員陪葬有嚴格規定,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陪葬十二時神傭,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而且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金兵侵入廬州時,曾對一些墓葬區進行瘋狂盜掘,尤其是對他們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更是變本加厲。所以,雖然文獻上并沒有明確說是包公墓,但從該墓葬的破壞情況看,應該是金兵所為。
家族墓中藏有包公疑冢
“盜墓從漢代開始就非常盛行,當年為防止墓葬遭遇盜掘,包公家族墓葬區中還藏著包公的疑冢。 ”吳老說,在發掘中,他們不僅發現了包公的原葬墓和遷葬墓兩座,而且在墓地西南部,有一個較大的封土堆,距包公和董氏合葬墓不遠,發掘前封土高約4米,呈半球形,底部直徑約10米,整個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婦的遷葬墓,但后經發掘,發現其沒有任何墓葬結構跡象。因此專家推測似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用來迷惑盜墓賊的“疑?!?。而且,根據該墓葬的規格,有關專家也認為既然為疑冢,其應該是包拯墓的疑冢,否則其他家族成員不會有如此規格的墓葬。
遺骨揭秘
包公尸骨歷經“劫難”
當年的發掘結束后,這些遺骨就被運至包拯老家肥東文集安葬。時值“文革”,被拒絕安葬的包公遺骨不得不運回合肥,包公第三十四世孫包遵元在自家的屋山墻頭搭起簡陋的披廈,將裝有包拯及其子孫遺骨的箱子全部搬了進去。 1975年冬,他們又將裝有遺骨的箱子運至肥東文集,并于半夜三更偷葬于新建的墓園中,當挖開墳堆時,才發現由11個紅陶罐裝置的遺骨因為沒有密封措施,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遺骨大部分已經腐爛。自發掘時從一號包拯夫婦合葬墓中撿出后的35塊尸骨,因鑒定研究及撰寫發掘報告的需要,一直被吳老保存而得以幸存。目前,這批留存下來的包拯遺骨,15塊被保存在省博物館,剩下的20塊,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時,都放在了包公墓園內的棺木中。
包拯身材并不“高大”
吳老說,棺木中遺留下來的骨頭特別零碎,當年撿出的35塊遺骨,不能確定是哪些部位的骨骼,也不能確定哪些遺骨屬包公的,哪些屬董氏的。他與一起參與包公墓發掘的方篤生特地給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請他們對骨骼進行鑒定。當時,他們把這些骨頭里三層外三層包裹得嚴嚴實實,裝在一個盒子里寄往北京。鑒定結果不僅確定所有的骨骼均是男性骨骼,而且還給出了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結論。也就是說,這些遺留下來的三十多塊骨骼都是包公的遺骨。后來安醫大解剖教研室對這些骨骼進一步檢測,確定了這些骨骼的部位和名稱的同時,根據遺骨大小尺寸,專家一致認定:包公應是中等身材,即165厘米左右,并不像現在一些影視劇中身材高大。
尸首保護致遺骨汞超標
據墓志記載,包拯于北宋嘉右七年五月十三日發病,同月二十五日逝世。從發病到亡故只有13天,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懷疑:他是正常死亡還是服藥后被毒死?吳老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特地將包拯的部分頭蓋骨送往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用先進的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技術并配合其他研究手段,對包拯頭骨進行了鉛、汞、鐵、鈣等微量元素測定,結果顯示:砷等有毒元素均比現代人頭骨中含量低,因而認定不是藥物中毒死亡。但是,在包拯頭骨中汞含量為0.14,比現代人的含量高,不過后來這被專家認為是當年保存尸體遺留下來的。
吳老說:包拯死亡是五月底,但其尸體從河南開封運往合肥時正是炎熱夏季,因路途遙遠,必須防止尸體腐爛,按照古人保存尸骨的習慣,他們可能在棺內放入了大量的朱砂,之后埋入墓葬,天長日久,經過長期滲透,導致包拯頭骨中的汞含量超標。
修復揭秘
墓志修復后數十年不會破碎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修復現場時,省博物館文保中心的修復專家正在對這幾塊墓志進行粘接。據了解,這些墓志出土時,由于人為破壞加之年代久遠,每塊墓志都碎裂成好幾塊。修復專家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用環氧樹脂對它們進行粘合。這也是專門粘合石碑的特制膠水,粘合后,如果不人為損毀或經常挪動,三四十年不會有任何問題,鳳陽朱元璋皇陵中的一些碑刻和石雕,多年前就是采用這種手段進行粘合的,目前仍保存完好。
對于墓志殘缺部分,修復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將用高分子材料加石粉進行修補。此次修復只是一般的補缺,不會像以往文物修復中,進行做舊等處理。這除了為展示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外,關鍵是其殘缺部分,沒有人知道其具體缺少的是什么,所以不可以隨意填補。 (王素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