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館館長:美術館不該設門票這道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0-14]
○臺灣美術館不收費。即便是社會流浪人員進入美術館休息,他同樣也欣賞了藝術作品。
○臺灣的美術館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潔癖,完全不參與藝術市場炒作。
○臺灣公共藝術很成功。在高雄,地鐵形成了一個“移動博物館”。
在臺灣美術界赫赫有名的黃才郎(見上圖),昨日攜臺灣策展團隊來到廣東美術館,舉辦展覽“感官拓樸:臺灣當代藝術體感測”。這也是作為臺灣最高藝術殿堂的臺灣美術館首次與廣東美術館聯袂策劃舉辦的展覽。館長黃才郎親自掛帥,攜陶亞倫、王德瑜等11位臺灣本土藝術家前來廣州,帶來了一個氣息鮮活、新穎年輕的展覽。黃才郎說,這個展覽以臺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感知為題,試圖開發在視覺之外的感官體驗,強調身體與存在環境之間的互動,剛好與廣州亞運會契合,強調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協調及聯結。
黃才郎歷任高雄市美術館和臺北市美術館館長長達12年。就任臺北市美術館館長期間,他的“頂頭上司”是“文化局局長”龍應臺,龍應臺告誡他一句話:“美術館是公共財產,館長只是托管者?!比ツ?他就任臺灣美術館館長,這是臺灣省內級別最高的美術館。上任后,他提出“讓美術館走入普羅百姓中”的理念。
兩岸美術館發展理念有何差別?美術館不是孤島,如何吸引更多大眾?城市的公共藝術空間如何被激活?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黃才郎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
○談兩岸差別:臺灣的公立美術館不收門票
記者:你對大陸的美術館有何印象,覺得與臺灣有何不同?
黃才郎: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處于中心地位,收藏和展覽比較嚴肅、正統。上海美術館因為大都會的關系,特別繁華和多元,國際化很成功。廣東美術館對當代藝術特別關注,它首開中國大陸對攝影、影像的收藏。
臺灣也有3個重要美術館,因為不同的收藏志趣而形成各自特色。臺北美術館由于處在大都會,側重于收藏臺灣當代藝術。坐落于臺中市的臺灣美術館,由于歷史上舉辦過非常多的美展,收藏了一系列帶有特定時代品味和痕跡的臺灣本土藝術品。而高雄美術館的發展最晚,它以前是一個雕塑公園,對雕塑的研究很深,另外由于高雄是臺南原住民文化的中心,這個美術館與臺灣原住民文化產生很多對話。
臺灣的公立美術館花大力氣扶持當代藝術,與大陸不太一樣,比如在北京,看當代藝術可能需要到官方美術館之外的798去。臺灣的美術館扮演的是公共資源的分配角色,作為美術館的館長,不需要也不應該有藝術圈子、藝術流派的傾向、喜好。美術館的責任是經營一個花園,讓土地肥沃,適合各類植物生長,鼓勵各種藝術流派發展。
記者:臺灣的美術館收費嗎?內地的博物館大多是免費的,但美術館或多或少還是需要門票。
黃才郎:臺灣美術館不收費,完全向公眾免費開放,我們鼓勵市民走進美術館來欣賞藝術。有些人說,象征性收幾塊錢門票,可以避免衣冠不整的人進去休息,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即便是社會流浪人員進入美術館休息,他同樣也欣賞了藝術作品,受到了熏陶。美術館不該設門票這道門檻。
○談藝術定位:美術館不參與藝術市場炒作
記者: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曾說,博物館只要弄好,永遠都會賺。臺灣的美術館可以賺錢嗎?
黃才郎:臺灣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藝術圈內很多資源的整合,都是通過公立美術館聚攏的。
臺灣的美術館要能養活自己,要學會行銷,又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尊嚴。美術館主要嘗試與大的傳媒機構合作。媒體一出面,美術館的展覽就可能得到保險公司、航運公司的支持。另外,通過媒體,美術館還可能找到企業贊助。但為了不影響藝術展覽的公平、公正性,美術館又必須占據主導權。臺灣的民間企業成立基金會,開始扶持藝術,除了直接贊助舉辦展覽外,還有更多的方式扶持展覽。比如在臺灣美術館,一些展覽擁有企業冠名贊助,但為誰舉辦展覽、規模多大,都是美術館說了算。
企業界的力量介入美術館,在臺灣很多元。比如當年高雄美術館收藏布爾岱勒的名作《大戰士》,就集合了企業界和民間的力量,因為當時高雄美術館的經費不足以收藏這件名作。
記者:在大陸,美術館被質疑不夠純粹,藝術家在美術館辦展,往往成為他們日后身價增長的砝碼,在臺灣呢?
黃才郎:這一點在臺灣特別不一樣。臺灣的美術館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潔癖,完全不參與藝術市場炒作。因為掌握公共資源,臺灣美術館不可能隨便向某個流派或某個藝術家隨便傾斜。臺灣美術館有一套公正的評價體系,依靠它來不斷發掘藝壇新人。最近臺灣美術館啟動了一個“青年購藏計劃”,面向所有4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公開征集作品,公平地遴選有潛力的臺灣藝術家?;旧?每年藝術館可以利用經費,發掘和收藏五六十幅年輕臺灣藝術家的作品,保證了美術館對本土藝術發展的造血功能。
臺北美術館和高雄美術館每年都設有“臺北美術獎”和“高雄美術獎”,完全打亂了界別評獎,不分藝術流派、類別去爭奪這兩個獎項。這兩個獎項扶持了許多以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脫穎而出。
○談公共藝術:公有建筑的1%要設置藝術品
記者:大陸的美術館有時候被譽為藝術的“孤島”,因為城市的其他區域難以見到藝術的裝點。
黃才郎:臺灣有這樣一個法規:公有建筑面積的1%要設置藝術品。像臺灣捷運(地鐵)這樣重大建設的案子,公共藝術面積的額度還要高于1%。民眾不一定走進美術館,但公共藝術就不同,它在城市中無孔不入。也許我們會對這些城市公共藝術習以為常,但哪一天,這些公共藝術被拆掉了,人們就會覺得不適應,覺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這就是公共藝術的魅力,它潛移默化地提升人的文化品位。
臺灣的公共藝術很成功。臺中的綠園道與戶外雕塑物結合,成了一個雕塑走廊;在高雄,地鐵本身就是按照“移動博物館”概念設計,比如在“獅甲”站,藝術家通過鑲嵌陶瓷、影像等各種形式設計,用舞獅的圖像裝扮地鐵站。
臺灣還有一個特點,3個公立美術館都有公共服務設施。臺北美術館有資源教室,臺灣美術館有兒童游戲室,高雄美術館有兒童博物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