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藝保護困難:許多優秀作品散落各地無人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0-09]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和傳承,越來越成為學界和傳承人深切關注的問題。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美術,伴隨著我們走過了漫長時光,成為我們精神家園中不可忘懷的文化記憶。但在今天,手工技藝的保護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和問題,也引發了人們更深的思考。
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留住手工技藝——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論壇》上,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對如何保護傳統工藝美術進行了廣泛探討,期望提出在當前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辦法和措施,并指出手工技藝不僅是手工本身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每個人,涉及到我們的生存智慧,對我們生活和未來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作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跟我們大家連在一起,我們是離不開這些作為我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技藝對于我們人本身,無論是從作為生活方式中相聯系的一些器物,或者是這些器物創造本身所表達的人類智慧和我們的情感,當我們看到后都會為之嘆服,嘆服這些工藝美術大師創造技藝的精湛和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王文章說,之所以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留住手工技藝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手工藝保護不僅僅在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形態,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種探討和思考,來更好地維護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基礎。就傳統工藝美術而言,要重視生產性保護的問題,做好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形態的豐富性決定了我們保護的方式也應該是多樣性的,應該說,主要是有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這樣三種主要的方式。其中生產性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護,生產性保護是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的一種保護方式。
王文章以剪紙為例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剪紙作品與今天剪紙藝術家的作品相比,很容易區別其時代的不同,剪紙藝術家在繼承和創新方面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差異。今天的藝術家、傳承人在繼承前輩技藝的基礎上,把自己當代審美趨向的影響,和自己對這個項目獨特的思考融入所從事的項目中,既把這種基因保存下來,同時又把自己獨特的創造融入其中。剪紙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活態流變、傳承之中,通過生產性保護保存下來。所以,生產性保護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生產過程,重要的是一個傳承的過程。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教授是傳統工藝美術界的領軍人物,她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一直有廣泛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她在此次保護論壇上較為深入地談了對保護條例的思考和期待。常沙娜說,1997年國務院發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促進傳統工藝美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政策性的指導作用,體現了國家對這一重要工作的重視和關懷,從法律和法規的層面,對工藝美術大師的創作、帶徒弟、研究等提供了保障,這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但是從條例發布的1997年到現在的十三年間,我國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大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工藝美術事業正處于整體的轉型時期。條例目前看來存在一些概念和力度上的不足,保護工作的立法和措施應該有相應的跟進、補充和修改。
常沙娜說,她曾在貴州和昆明看到有人兩千元錢一大麻袋買走苗族刺繡,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散落在各地無人過問,這個景象讓她非常痛心和擔憂。她說,現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姑娘們正在潮水般地涌進城市打工掙錢,生活方式、穿戴打扮都改變了,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成批的粗制濫造的所謂工藝紀念品,大批祖傳的真品卻在不斷消失,苗繡傳承人吳通英女士也說,現在苗族姑娘更喜歡到大城市去打工,愿意從事刺繡制作的人不多了,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應該通過制訂更為完美的保護條例來進行搶救和保護,這很重要。常沙娜認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不僅要重視技藝的傳承,更要重視審美的傳承、文脈的傳承、靈魂的傳承。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邱春林博士認為,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者,工藝美術大師應亦工亦文。邱春林說,在這個社會轉型的時代,工藝美術大師要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不僅要成為這個時代的技藝的標竿,還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些工藝美術大師雖不是法定的傳承人,但身為國家級大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亦工亦文是這個時代對工藝美術大師提出的一個客觀的要求。
邱春林認為,工藝美術大師作為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杰出代表,如今要做的事情是創作,不是批量生產,大師的文化附加值遠遠大于經濟的附加值,大師要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要瞄準高端藝術品收藏市場,為這個時代創作出傳世杰作。我們現在看到博物館的文物都是過去歷史上大師做出來的東西,今天的大師也要為未來一百年、兩百年創造出傳世的杰作,傳世的杰作才能夠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能夠進入歷史史冊的手工藝大師既是工匠、又是文化人,修養全面,富有個性魅力,有與當時的文人交往,他們的作品能夠脫俗,把實用工藝美術品、藝術品的高度提升到了文物的高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日益高漲的時代,工藝美術大師作為非遺傳承人,一定要做研究型的大師。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