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尋嶺南畫派失落的“族譜” 發源地缺少靈魂?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9-27
    今年8月,在一項數百萬人參與的“嶺南文化十大名片”評選中,嶺南畫派最終當選。一度被視作嶺南文化標桿性代表的嶺南畫派,在沉寂多年后,出現了新的發展苗頭:9月19日,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陳樹人紀念館在荔灣區建成并對外開放。今天(9月26日),位于海珠區的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故居———十香園二期也建成,并對外開放,對外宣稱要打造嶺南畫派的“祠堂”。

      “嶺南畫派”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今天重新開放的十香園,將對外展示一份由70幅珍貴歷史畫作組成的展覽“詩情畫意溯流源———居派傳人及嶺南畫派大師展”,通過“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展示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和傳人的藝術成就和生平事跡,從而系統地梳理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的藝術傳承脈絡,堪稱首個嶺南畫派的“族譜”。十香園也將被打造成為嶺南畫派的祠堂,今天,不少嶺南畫派海外傳人都將回來“認祖歸宗”,包括了臺灣嶺南畫派傳人歐豪年,高劍父之子、香港著名畫家高勵節等人。

      對比法國巴比松畫派發源地的成功經驗,嶺南畫派需要一個怎樣的發源地?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考古隊進駐搜尋畫派源頭

      廣州海珠區江南大道中一條逼仄的小巷,一道木門后掩映著一個古色古香的嶺南庭院。一百多年前,兩位仙風道骨般的畫家———居廉、居巢在這里習畫悟道。其中一位居廉,在十香園設館授徒,共有入室弟子五六十人之多,曾到此游學者近百人。據史料載,學生最多時一天竟達數十人,冠絕嶺南。

      熟悉廣州舊城歷史的專家告訴記者,當年的這座十香園堪稱廣州文化的“聚寶盆”,這個坐落在南華西一帶的嶺南庭院,門口就是碼頭,“二居”的朋友經常渡船而至,這里經常是高朋滿座,座上賓不乏一些名流,如晚清望族伍德彝既是富豪,也是有名的畫家,經常前來與“二居”雅聚。而當年赫赫有名的廣彩大師們也經常帶著他們即將遠銷海外的廣彩瓷過來取經,切磋畫藝。

      就是在這群學生中,有兩位名叫高劍父、陳樹人的年輕人,前來拜師學藝。后來,他們二人提出“折衷中西”,大膽革新中國畫,與高奇峰創立了嶺南畫派,影響中國畫壇百年之久。

      2007年,這座原本已經荒蕪數十年的小院突然熱鬧起來。最先進駐的是一批考古隊員、勘察人員,他們在這個院子勘察,尋找當年十香園的地基,收獲了一張居氏后人捐贈的手繪《十香園原貌圖》,從此就開始了小心翼翼的復原工作,不僅按原樣復建了十香園,還揭開了一段與嶺南畫派發端有關的歷史。

      晚清時,中國畫的技法和思想都逐漸僵化。但在“洋川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的廣州,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在海珠區的河南,十三行眾多的商賈在此建祠開基,其后代繼續營建豪宅雅筑及花園。在晚清時期,河南地區已逐步形成了一片具有融合嶺南建筑風格和西洋建筑風格的庭院群體,同時也吸引大批文人雅士聚居。19世紀末,隔山村出現了兩位承前啟后的畫家———居巢、居廉,俗稱“二居”。

      清末同治年間,“二居”從東莞可園返回故里———隔山村,修整十香園,將之改建成為供寫畫與授徒的庭院,又名隔山草堂。這里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園內雖然沒有亭臺水榭,但環境優雅,考古專家考察出其中包含了三座主體建筑的遺跡: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按照百年前的地基遺址,進行了艱難復原。

      如今,投資5000多萬元的十香園二期修繕工程完畢,滿洲窗、古瓷片裝點之下的十香園,一派悠然古韻。信步走入紫梨花館,晚清書法家居秋海所題“紫梨花館”木匾之下,就是當年居廉授徒作畫的地方,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當年曾前來這里拜師學畫。

      嶺南畫派“春睡三老”之一司徒奇的兒子司徒乃鐘,特地在十香園重新開放之際趕來祭拜。司徒乃鐘說,在眾多嶺南畫派的紀念館中,十香園一直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嶺南畫派發祥地,是嶺南畫派倡導“融匯古今、折衷中西”精神和技法的起源?!岸印碑斈暝趪嬛饾u走入文人畫死胡同的情形下,提倡和重視對實物的寫生和觀察,創造性地運用“撞粉”、“撞水”等沒骨畫法。

      猶如一股新風,“隔山畫派”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兼有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有一個典故是,“二居”在十香園院落里種上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十種花木,一方面使得庭院常年香氣四溢,另一方面也方便寫生,這直接深刻影響了當時還只是學生的高劍父、陳樹人等人,從十香園走出后,他們與高奇峰一起創立了嶺南畫派,最為人稱道的理論主張就是:作畫要貼近生活、沒有寫生就沒有創作。

      一份失落的嶺南畫派“族譜”

      2010年8月,“嶺南畫派”雖然當選“嶺南文化十大名片”,但由于得票數奇低,僅相當于“端硯”的一個零頭,引發了社會大眾諸多討論?!皫X南畫派”緣何被大眾淡忘?其實早在2004年,嶺南畫派第二代大師楊善深去世后,一場關于“嶺南畫派已經終結”的爭論就隨之展開。

      不少美術理論家都認為,“嶺南畫派”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今天已不復存在?!皫X南畫派作為一個運動的形態,主要存在于其開創人高劍父所生活的民國年間,隨著最主要代表人高劍父的去世,這一畫派的運動形態已經終結?!泵佬g史論家李偉銘說。而美術評論家李公明也認為,嶺南畫派應該是特定的歷史時間和歷史地點下產生的一個藝術流派,后人對于嶺南畫派的再學習和延續,與嶺南畫派本身已經沒有關聯了。

      盡管如此,多年來活躍于廣東畫壇的名家們,大多都被媒體、畫廊、拍賣行等冠以嶺南畫派傳人的頭銜。時下的廣東畫壇還有一種“三代傳人”的說法:嶺南畫派第一代“二高一陳”;第二代傳人,關山月、楊善深、趙少昂、黎雄才等;第三代傳人,陳金章、王玉玨等。除了明顯的師承關系,他們大多成長、成名于廣東這片土地,蜚聲全國,大多被習慣性稱為嶺南畫派傳人,但這種分法,并未被美術理論史研究者認可。

      對于嶺南畫派傳人、代際的諸多說法,一個精心策劃多時的嶺南畫派“族譜展”將在十香園內揭幕。這個展覽以“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首次系統梳理了嶺南畫派百年來有影響力的幾代畫家。主辦方從海內外征集到70余幅珍貴畫作,配上這些畫家的生平史跡,對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傳人進行了全方位勾勒。

      “這種以類似編族譜的形式,將一個畫派所有的代表性畫家畫作和生平介紹共同展出的模式,在國內還是頭一次?!笔銏@紀念館館長張曉東說。

      在這個嶺南畫派的“族譜”展中,記者發現,不僅有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的真跡和生平介紹,還有他們的老師居廉、居巢的經典代表作,更讓人驚訝的是,展覽追根溯源,將嶺南畫派的源流追溯到居廉、居巢的老師———宋光寶、孟麗堂那里,揭開了另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嶺南畫派與常州畫派有前世之緣,宋光寶、孟麗堂是常州畫派的繼承者,嶺南畫風傳承了他們清新、明麗的美學特色。

      在梳理嶺南畫派的傳承線索時,“族譜展”還找到另一條隱形線索,當年“二高一陳”的不少學生早年就移居海外,因此在國內美術史并不被關注,甚至已經被遺忘。60多年前,澳門的竺摩法師與高劍父互為師友,一邊傳法,一邊沿傳嶺南畫派,由于生前多在海外,已幾乎被國內美術史遺忘。他的侄子得知這次展覽,特地在香港向主辦方借出一幅竺摩當年所畫的《達摩圖》。

      展覽中還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名字,比如高劍僧、李撫虹、關萬里等人。高劍僧是高劍父的弟弟,由于高劍僧20多歲就去世了,此次展覽能借展到他的作品實屬不易。李撫虹當年曾在春睡畫院與高劍父共事,早年輾轉香港,曾任香港書畫學會會長,但國內卻罕見他的作品。而關萬里是高劍父的學生,抗戰時期他遷居澳門,并創辦天龍美術館,曾任澳門美術研究會副主席,由于多年沒回大陸辦過展覽,被大陸美術界淡忘。

      廣東省博物館書畫研究員朱萬章認為,人們對嶺南畫派的了解僅限于“二高一陳”和“關、黎”,但當年有許多名噪一時的畫家如容漱石、李撫虹等,畫作在港澳很受歡迎,如今卻不被人熟知,這個“族譜”展首次把這些“淹沒”于歷史煙塵中的嶺南畫派傳人重新被發掘出來。

    嶺南畫派發源地缺少靈魂?

      去過法國巴黎游覽的人,大多會對楓丹白露宮森林入口的小村落巴比松印象深刻,這個距離巴黎十余公里的小村莊,因當年誕生了巴比松畫派的諸多大師,被開發成巴比松畫派的發源地,如今前往瞻拜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如今,巴比松村的房子多已變成畫廊,展覽著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房子的外面都刻有畫家住在這里的石碑,其中最有名最完整的當數米勒的故居。米勒被梵高和畢加索視為老師,他當年在巴比松一邊勞動一邊作畫,留下了許多名作,如《拾穗者》等。這個當年被稱為“農民畫家”藝術大師的米勒,過去的居所今天被完整保留下來,旁邊還成立了市政博物館,巴比松村也成為了聞名世界的藝術小鎮。睹物思人,今天前往參觀學習的藝術愛好者追尋巴比松畫派開拓者們留下的精神遺產:這些不朽之作,記載著藝術家們面對大自然時內心的感動。

      對比嶺南畫派,近年來,廣州、東莞等地的政府不斷加大與嶺南畫派有關的投入,打造嶺南畫派發源地的概念。在珠三角地區,散布著多家以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二高一陳”以及關山月、黎雄才等人命名的美術館,號稱是國內擁有美術館數量最多的一個畫派。在東莞可園內有“嶺南畫派先師”的居巢、居廉客居的紀念館。在廣州,廣州美術學院內有嶺南畫派紀念館,藝博院內還有關山月等人的專題館,幾年前還復建了高劍父當年傳道授業的“春睡畫院”。在深圳,更是有關山月生前捐建的關山月美術館。


      而在海外,嶺南畫派也堪稱傳播最廣泛的一個中國畫派,赴國外游藝多年的司徒乃鐘告訴記者:“嶺南畫派是海外建立最多美術館的一個中國畫派?!彼e例說,“比如香港有趙少昂藝術館,臺灣有歐豪年藝術中心,就連美國三藩市也有嶺南畫派趙少昂等人的紀念館?!瓗X南畫派在海外開枝散葉,但傳人大多卻感覺‘無根’?!?br/>
      二期工程修繕完成后,十香園紀念館館長張曉東提出,要把十香園建成嶺南畫派的“宗祠”,塑造嶺南畫派畫家精神上的殿堂。

      在修舊如舊的建筑里,嶺南畫派將被注入一個怎樣的靈魂?“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藝術就是云山云海、牡丹金魚,但嶺南畫派出現后,填補了一個空白,國畫毛筆、水墨也能表現飛機大炮,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彼就侥绥娬f,“在國外游學多年的嶺南畫派傳人,繼承了這種開放的氣象,外國沒有黃山、牡丹和荷花,他們就用毛筆和水墨畫洛基山、畫洋花、畫高樓大廈,也正是因此,嶺南畫派才能在全世界傳播得最廣,生生不息?!?br/>
      “在那個國難危亡的時刻,大部分畫家們都茍且偷安,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陳樹人等,敢于直面現實的氣度甚至超越了同時代的張大千、齊白石?!彼就侥绥娬f,中國近代鮮有像“二高一陳”這樣用藝術積極介入生活的畫家,他們除了畫畫,還加入革命黨、同盟會投身革命。

      十香園重新開放之際,館長張曉東說,未來十香園三期改造計劃建立一個新的畫家村,“活態”地傳承嶺南畫派精神:倡導畫壇不斷變革。司徒乃鐘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完成了一幅《紅棉》,揮毫題詩“十香園內英雄樹,容我研丹寫父風”。當年他的父親司徒奇以畫紅棉著稱,與關山月、黎雄才并稱“春睡三老”,而今司徒乃鐘回廣州剛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終于“落葉歸根”。

      畫界觀點———

      許欽松(廣東畫院院長、省美協主席):

      發源地應尋找思想力量

      “十香園”作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記載了一個畫派的起源和發展。很多人都不了解嶺南畫派,“十香園”可以起到宣傳、弘揚嶺南畫派的作用,在學界、在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個紀念地,十香園被重新擦亮,成為旅游、文化勝地,必須關注這個畫派的藝術內涵。

      過去嶺南畫派主要是靠師徒之間的關系來傳承,現在廣東地區的嶺南畫派的第三代人當了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師徒關系不是很嚴格了,作為美術院校,學生繼承的是各種流派的精髓。

      清滅亡后,嶺南畫派伴隨辛亥革命的思想產生,向西方學習,注重寫生,對中國畫產生很大的影響。它是一種思想的產物。今天,重新理解嶺南畫派的理論主張具有現實意義,它興起的背景是清末中國畫窮途末路之時,廣東畫家敢于突破藩籬,但開風氣,這也是今天的廣東畫壇所缺少的氣度。

    盧延光(廣東省美協副主席):

      應借發源地探討廣東文化弊端

      我認為,嶺南畫派是近代廣東產生的最具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可以說是首席代表,嶺南畫派處于全國三足鼎立的位置。如果能使更多人了解嶺南畫派的歷程、發展、人物和作品,對嶺南畫派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廣東作為近現代革命的發源地,生生不息地流傳一種精神,那就是思想的先鋒性以及包容性,體現在文化上就是嶺南畫派的精神。廣東本身文化的包容性,是對中西文化的一種成功改造,廣東地域容易產生包容性,學習外來文化,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本土文化,廣東在古代是不毛之地,但它的包容性代表了新型的文化力量,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很多,一代一代流轉。


      我認為,十香園建好后,應當首先把美術館的功能發揮好,做好美術館的每一件事,讓嶺南畫派在這里有個生存落腳點,并多培養一些人來繼承、傳承嶺南畫派。立足廣東,對廣東文化深入探討,改掉弊端,使地域文化真正具有廣東特色。

      張曉東(十香園紀念館館長):

      希望能引發畫壇爭鳴

      上世紀20年代,嶺南畫派最著名的“方黃之爭”影響畫壇近百年,方人定與黃般若圍繞嶺南畫派,展開了唇槍舌戰,深遠影響了之后的國畫畫壇。

      應當說,嶺南畫派當年的爭鳴,反映了中西思想文化激烈交鋒的情況下社會人士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及舶來品的態度,這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化變遷的主線。盡管當年嶺南畫派的中西融合在當時受到暴雨般的批判,但其革命性的影響卻不容抹殺,它仍然被尊為當時中國畫壇的三大流派之一。而中西融合的路子近百年沒有斷,比如最早將革命種子播入美術領域的是康有為和陳獨秀,1915年陳獨秀提出美術革命的口號,認為中國畫的改良斷不能不采用洋畫寫實的精神,并且要革王畫的命??涤袨橐舱J為,只求寫意的文人畫阻礙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是要廢除的。之后的蔡元培、徐悲鴻都有這樣的主張,明確指出了中國文人畫的種種弊端,主張以西方寫實主義改良中國畫的融合道路。

      應當說,一百年來嶺南畫派的畫家們很好地順應了這種潮流,進行變革。如今尋找嶺南畫派發源地,希望能引發畫家們更多爭鳴,因為中國畫百年變革的問題:畫什么、怎么畫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
    123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