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葉匡政:“大國學”是對季羨林的誤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9-21
    讀了《大國學:季羨林口述史》,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看著又大又厚,因是一個90多歲的老人在病房里的閑聊,讀起來很輕松。這本書記錄了老人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16日共74次口述的內容。最后一次口述,距季老去世不到一個月,算是老人臨終的話了。蔡德貴也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能花這么長時間聽一個近百歲老人的訴說,真的印證了蔡先生“德貴”之名,這份情誼尤讓人感到珍貴。


      能看出,這些口述基本是原始記錄,除作者可能刪除一些不便發表的內容外,大多是原話呈現。比如季羨林談及給魯迅兒子監過考,記錄者問:“他是魯迅的第幾個兒子?”作者對這種冒昧的問話也未作修改,可見是為了保持對話的原貌。因這個緣故,書中重復的部分頗多,對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儒藏》、朱熹、馮友蘭等很多問題都反復涉及,卻未見深入。這可能是一個近百歲的老人比較真實的思維狀態,心中糾纏了很多問題,真要說起,已無力再作連貫的記憶和思考,所以談話是碎片式的,話題往往也轉移得很快。季老雖有做口述史的愿望,但過高的年事已讓他難以完成這樣的重任,他自己也說“腦子忽然就卡殼了”。在我看來,這本書如果叫《與季羨林先生閑聊》或《季羨林先生閑聊錄》,就比較名副其實了。我想季老最后對這種口述有了心理依賴,更多的是因這種對往事閑聊的樂趣,并不是真的想留下一部嚴謹的口述史。

      這本書雖談不上是口述史,但對很多傳聞還是做了澄清。比如一直有新聞報道說張藝謀拜訪過季羨林,季羨林在談話中明確否定了這點:“他沒有來過?!薄安徽J識這個人,名字知道?!痹谡勗捴?,他也表達了自己對郭沫若和馮友蘭一些作為的不屑,甚至用了“四大無恥”一詞。

      不過老人有些話語的重復很有價值,比如他屢屢從“禰衡罵曹”談及中國“士”的精神。他說:“我佩服的,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我佩服的就是敢頂,敢頂是中國的士。中國的士,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士可殺,不可辱,士跟中國這個俠呵,有聯系?!彼辉僬f,自己最想寫的兩篇文章是談中國的“士”和“俠”,他認為把“士”翻譯成“知識分子”太淺薄了,認為知識分子除了要有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骨氣。

      可見,季老在晚年還一直在沉思“士”所代表的“道統”,這里的“道統”就是指真理世界??鬃诱f“士志于道”,在儒家看來,“士”是“道”的承擔者,明道與行道才是知識分子的終極使命。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一直認為知識分子個體的人格尊嚴,體現的就是道的尊嚴。季羨林所佩服的梁漱溟和彭德懷,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召之臣”在現代社會的化身。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強調的也是季羨林所說的硬骨頭,即無論成敗進退,知識分子都應以真理作為人生的最終依歸。只有當“士”所依托的“道”,也就是真理的權威,遠遠超過君王的權威時,才是儒家所認可的理想社會。我想,這也是季老反復陳述“士”和“俠”的目的所在。

      季羨林所強調的“士”的精神,包括儒家很多有價值的政治學和社會學常識,在《孟子》中其實有更多的論述。但奇怪的是,季老卻一直認為孟子不是個思想家,認為孟子講的不過是“仁義”二字。最后季老承認,他“對孟子沒有研究”。從這些對話也可看出,季羨林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很少,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研究,可能更多的是與印度文化相關的佛教文化。但他晚年卻不自覺地陷入了以“士”為代表的儒家的思考中,這種心理軌跡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對那些想了解季羨林心靈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有價值的。但書名中出現“大國學”三字,卻不能不說是這本書最大的遺憾。雖然“大國學”是季羨林晚年媒體上炒得最響的一個概念,在我看來卻是最不靠譜的一個概念。在第40次口述中,季羨林其實已經做了澄清,他先以“他不接受”表達了對自己隨口說的這個概念的不自信,隨后又解釋道:“我就是說,他們出版界,過去好多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這個‘中國’都是漢族的,滿族的沾一點邊。這是不對的。我說中國這個,五十六個民族,它發展程度很不一樣,不過我們腦袋里想著中國,必須想著五十六個民族?!睆乃@個說法可推理出,他其實想用“大國學”的這個說法,反對“國學”這個概念,而不是又提出了一個“大國學”的概念。第66次口述中,在蔡德貴提出“漢學、國學、中國學、華學”四個概念時,季羨林再次表達了他的認識:“我認為最不通的就是華學?!币簿褪钦f,這些提法在他看來都是不通的,這個“華學”也如“大國學”一樣,在他看來是“牽強附會”的。

      按季羨林的學識,會天然地反對“國學”這個提法的,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他晚年要摘去“國學大師”稱號的一個基本心理動因。只要了解“國學”歷史的人便理解,其實這是個非常曖昧而屈辱的詞,它的誕生,暗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已被西方文化邊緣化的命運。這兩個字,其實代表的是對于“西學”的抗爭史,毫無榮耀可言。季羨林提出“大國學”這個概念,目的是為了否定“國學”這個提法,絕不是想創造一個新概念。讀遍全書,沒看到季羨林對“大國學”三字的贊同之詞,然而卻偏偏用了“大國學”三字作為書名,只能說是這個時代的詭異之處。反正季羨林先生也無法反對了。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