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開蘭喜聚寶瓶
9月19日電(張中江)由臺灣金馬獎、亞太影展影后楊惠姍和臺灣金馬獎、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張毅所創立的琉璃工房,19日于北京精彩演繹了漢代工藝——“脫蠟鑄造法”。
當天活動現場,除無法搬來窯爐進行“燒制”外,從雕塑原型、涂抹多層硅膠、脫膠,到翻制耐火石膏模、脫模、研磨細修等,一道道細膩工序完美展現了華夏先人的工藝智慧。
傳承中華文化
1987年,楊惠姍和張毅在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際,離開電影投身當時對華人世界還相當陌生的現代琉璃藝術,創立中國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傲鹆А眱勺?,是中國古代對玻璃的稱呼。
琉璃工房創始之初,選定所謂“脫蠟鑄造法”(PÂTE-DE-VERRE)為主要發展的創作技術。其間曾遭遇長達三年半的困境,飽經失敗和挫折,并負債七千五百萬新臺幣之巨。談及那段艱辛歲月,創始人之一的王秀娟表示,僅如何避免出現氣泡一項,就花去上千萬。早期在工藝上也缺乏經驗,還曾嘗試用過普通的照明蠟燭,當然后來技術日臻成熟。
1991年,在與國外學者的交流中,楊惠姍、張毅等人驚訝地知道,這個所謂的“脫蠟精鑄法”(PÂTE-DE-VERRE),這個所謂當時只有法國人才掌握的密法,其實早在中國漢代就已經出現。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里,著名的金縷衣旁,兩只翠綠的琉璃耳杯,可能是中國現存可見的、最早的脫蠟精鑄琉璃器。
據介紹,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漢代就已有嫻熟的脫蠟鑄造法,但后來失傳了。琉璃脫蠟鑄造法是琉璃藝術的制作技法之一,在其主要的過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經由蠟膜加熱后脫除取得,再經由琉璃原料鑄造而成為琉璃作品,故名“脫蠟鑄造”。此技法的優點是可以極精美細微地呈現作品的細節,無限拓展琉璃的創作空間。琉璃脫蠟鑄造法的工序十分復雜,需經過十數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或雜質。
23年來,琉璃工房努力將琉璃脫蠟鑄造的創作空間,提升到全世界從來不曾有過的范圍和水平,并且已是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脫蠟鑄造工作室之一?,F在,華人地區超過百家以上的琉璃工作室,也同樣使用脫蠟鑄造法。楊惠姍和張毅則被公認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世博中國館永久典藏
琉璃工房作品曾于1993年和1998年兩次受邀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并有10件作品受到官方典藏。此外,全世界至少有32位國家元首,接受過作為贈禮的琉璃工房作品。
今年,楊惠姍的《千手千眼千悲智》與張毅的《千一自在》兩件琉璃藝術品,一同受到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永久典藏。這尊一百公分高的《千手千眼千悲智》,是楊惠姍臨摹自敦煌莫高第三窟元代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歷時三年半完成,也是目前全世界所見最大的琉璃佛像造像?!肚б蛔栽凇啡澜鐑H限量8件,張毅以深沉的藝術風格和人生體悟,表現出結合佛禪之間的境界,在全世界的琉璃藝術圈自成風格。
9月份,楊惠姍前往全世界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玻璃專業博物館——美國康寧博物館講授脫蠟鑄造技法課程。她是第一位到康寧博物館授課的華人藝術家教授。她希望有一天,能將中國琉璃發光發熱,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