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在京隆重開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8-10]
北京8月9日電 (記者 應妮)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9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隆重開幕。4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美學家與600多位國內學者將在未來五天里,在“美學的多樣性”主題下,圍繞美學、哲學、藝術、教育等廣泛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是世界美學大會舉辦以來參加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大會。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利民、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國際美學協會現任主席穆爾、國際美學協會候任主席卡特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葉朗教授主持開幕式。
周其鳳校長代表北京大學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學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說,北京大學和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使國內外學術界的朋友們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北京大學的美學傳統,他希望北京大學能夠成為東西方美學、藝術交流的平臺。袁貴仁部長在致辭中說,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美育。在21世紀的今天,中華民族將迎來一個創造力噴涌的偉大時代。我們要培養富有原創性的人才,各級學校一定要重視美育,要大力推進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結合。
開幕式之后,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馬戈里斯、吳良鏞、張世英三位學者作了大會主題發言。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國際美學協會前任主席、終身會員馬戈里斯先生的演講緊扣“美學的多樣性”的主題,馬戈里斯指出,基于理性形式的、概念化的抽象規范如果脫離歷史背景則往往導致一個統一的“普遍標準”,往往演變成一種霸權,從思想的霸權可以發展到文化的霸權,以至再到政治的霸權。。馬戈里斯認為,要打破對于“理性”的簡單化理解,就要從語言、藝術入手,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多樣性。他指出,語言塑造了人,也塑造了文化的獨特面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的過程是人們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融通的過程,而對于偉大藝術的共同欣賞則是一種在歷史的、文化的多樣現實中顯現人類文明普遍性的最為理想的方式和狀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教授做了題為《人居環境的最高藝術境界》的發言。吳良鏞指出,當今的人居環境科學要追求與藝術創造相結合,走向“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這是一場醞釀中的科學革命,體現著人類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在建筑與相關學科方面的覺醒。吳良鏞特別強調了“建筑學人的美學修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先生做了題為《哲學與審美——從西方后現代藝術談起》的大會發言,探討東西方哲學、藝術深層溝通的可能性。
世界美學大會是國際美學界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的會議,每3年舉辦一屆,被稱為世界美學學術轉向的“風向標”。本屆世界美學大會將展開多場高規格的大會發言、專題會議、分組討論和圓桌會議等,并開設“中國藝術”、“藝術教育”與“舞蹈美學”三個分會場,為千余位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分享體驗、交流思想的平臺。(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