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江湖"黑幕重重 究竟誰來鑒定"鑒寶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8-09]
這是一個多數“圈內人”心知肚明卻三緘其口的話題。在“不想說太多”、“不愿揭太深”的同時,受訪者們有所保留的話語中,頻頻跳出“水很深”、“道道多”等字眼。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一個波譎云詭、黑幕重重的“古玩江湖”漸漸明晰。
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個夏天,與天氣一樣熱的,是7月中旬扎堆省城的古玩藝術品“盛宴”。7月16日至18日,一場國際性古玩博覽會和兩場各有賣點的古玩拍賣會,在省城三家星級賓館各自安營扎寨,令眾多收藏愛好者頓生分身乏術之憾。在媒體驚呼太原正在成為“北方收藏重鎮”、“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大古玩拍賣公司的業務基本面”的時候,省內一些資深藏家卻儼然一副旁觀者的清醒、冷靜乃至憂心忡忡。一藏家稱,想把自己知道的和經歷的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誰在忽悠山西人”。
每一場“忽悠”促成的交易,都有著“杯具”的實質。如今的古玩界,最常見的“杯具”既不是買貴了也不是賣賤了,而是興沖沖用真錢換回假古董。一個業內公認的事實是,經過近30年淘洗,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玩藝術品,九成以上為贗品。而這些海量現代藝術品以古董身份進入藏家手中的路線圖,幾乎涵蓋了目前所有古玩流通方式。
近年來,一些重大案件成果展,每每成為富貴人家古玩藏品集中亮相、被動接受鑒定的舞臺。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那幅曾被鑒定為價值364萬余元的張大千青綠山水畫可謂典型。無獨有偶,今年4月下旬,我省某縣公安局打掉一個流竄多省作案的綁架、搶劫團伙,涉案金額號稱“高達2億元”。嫌疑人之一王某,是一位兼有古玩愛好者身份的“雅偷”。警方在其家中搜出的贓物中,包括一批王某本人估價不菲的“古玩”、字畫?!?億元大案”的說法初起,便有內行聞訊提醒,對這一數字的引用需慎重。時隔數日,省城一瓷器收藏大家從某媒體記者所攜筆記本電腦上看到這批由“商品”而“禮品”而“贓物”的“古董”。伴隨“ Down”鍵輕巧的響聲,藏家口中不斷重復一個詞匯:仿的、仿的、仿的……
今年春天,北京某知名拍賣公司在省城舉辦的春拍預展新聞發布會上,該公司一負責人被問及拍品是否保真時,委婉地答復:“行業內講的是‘流傳有序’?!睒I內人士指出,所謂“流傳有序”,是指器物流傳過程清晰,有證可考、有據可查。我國拍賣行業歷史不過十多年,“流傳有序”根本無從談起。此種情形下,拍賣企業回避拍品真假而一味強調“流傳有序”,將關防火漆印或器物擁有者所講“某朝某代祖上某人曾受皇帝賞賜”等故事作為拍品“流傳有序”的佐證,十分荒唐。
不久前的一個下午,從頭至尾翻看過一冊由某拍賣會組織方提供、拍品總估價數億元的精美圖錄后,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牛潤生用業內人司空見慣的平靜口吻給出結論:“全是假的,連高仿都算不上?!睍r隔兩天,太原收藏協會會員、收藏字畫多年的陳某在一場書畫拍賣會上驚訝地發現,一批畫工很差的“名人字畫”,被以“行業慣例”注以“XXX款”公然上拍。真跡市價約一平尺30萬元的齊白石作品,在這里幾萬元便可拍到一幅?!叭绻谴髱熣孥E,直接注明作者即可,完全不必多加一個‘款’字,顯然是拍賣公司在玩文字游戲。這種明顯違背市場規律的定價,蒙不了內行人,卻迎合了初涉字畫收藏的新手們急于撿漏的心態?!标惸撤Q,“即便買家事后發現問題,拍賣公司早已留有退路——人家拍的就是‘藝術品’?!?br/>
假作真時真亦假
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古玩市場的制假、鑒假、售假,已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贗品充斥市場且暢通無阻,古玩鑒定行業之混亂難辭其咎。
開“大眾鑒寶”之先河的電視鑒寶節目,由于頻頻曝出“專家正是持寶人”等內幕,民間對其功用的評價,已由“普及收藏知識”變為“誤導收藏愛好者”。
2007年曾高調光顧我省的某秋拍預展,則與之后一起轟動全國古玩界的爆炸性新聞有關。2007年10月13日,某拍賣公司秋拍預展在省城某五星級酒店多功能廳舉辦。拍賣方重點推介的4件“國寶級海外回流文物”,據稱系抗戰后從內地流傳到海外,又由中國臺灣中華文物學會花費一年多時間,從旅居海外多年的兩位收藏家手中征集到的。為了證明所言不虛,拍賣方還特意展示了部分“國寶”外包裝的關防火漆印。拍賣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十分看好山西藏家的眼力和實力,希望有實力的山西藏家果斷出手,將這些漂泊海外的“國寶級文物”留在國內。然而一個多月后有消息傳來,四件“國寶級文物”被北京文物局緊急叫停,其中三件被認定為贗品,另一件不久亦被認定系拼接而成。之前的鑒賞會上,曾有多位業內知名專家鏈接歷史事件高度評價、總估價達7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幾件“國之重寶”,頃刻間一文不名。
頻頻“打眼”,導致部分鑒寶專家和鑒定機構在業界誠信掃地、權威盡失。拍賣公司不認可本公司之外任何機構或個人的鑒定結果,曾亮相某“鑒寶”節目或有某專家簽字的寶貝進入市場后,成為眾藏家抵制的對象……凡此種種,成為近年來我國古玩收藏界屢見不鮮的怪狀。
贗品被鑒為國寶的同時,真正的國寶卻在作為普通藝術品低價流失,難怪有學者憂心如焚——“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在拍賣場上買回自己祖先的頭蓋骨,帶著子孫去博物館膜拜河南老鄉假造的青銅器……”
“指鹿為馬”為哪般
導致如此亂象的原因,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在于古玩鑒定隊伍良莠不齊、權威鑒定機構缺失;另一方面,則是部分鑒定專家職業操守淪喪、在“學術爭議”掩飾下行“另類腐敗”之實,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法律法規嚴重滯后,行業壟斷與失控并存。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放射性碳14測定年代法和熱釋光法鑒別古陶器真偽技術相繼問世,現代科技進入文物鑒定領域,此后又有電子顯微鏡分析、X射線熒光分析等科技鑒定手段出現,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民間制假仿古的水平也水漲船高,手法更新十分之快,因此,目前的文物鑒定,仍以“眼學”為主。這一狀況,令古玩鑒定在難度有增無減的同時,又因屬主觀領域而具較大“操作空間”。
隨著昔日高居廟堂的國家文博系統文物專家頻頻亮相各類鑒寶活動現場,有人漸漸看出“門道”:一些專家不相信民間有真東西,只要是老百姓手里的東西,一律看新看假;一些專家做人“很講究”,只要仿得不太離譜,全都“看老”,自己省心省力,買方賣方皆大歡喜;還有一些如同“南郭先生”,本不具備鑒寶能力,為了維護面子信口雌黃;還有“理論型”專家,擅長紙上談兵,著作頗豐,但脫離市場,缺乏實踐經驗,不了解造假者的“技術升級”,不清楚真品贗品間的微妙區別,一旦親自上手,失誤率很高。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河南農民高水旺燒制的“北魏陶俑”,引發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重金“搶救性收購”,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最為知情者詬病的,當屬金錢戰勝良知,熱衷于走穴、辦證的“腐敗型”專家。他們被認為是當今國內文物市場上“一枝獨秀的大型商業隊伍”,也是這場轟轟烈烈的鑒寶熱中“最大的受益者”。
我省目前擁有古玩鑒定資質者不足十人,其中一位獲知記者采訪意圖后,情緒激動地表示,不愿談論這一話題,原因是,現在的古玩鑒定行當,“比中國足球還黑”。他說,“我可以組織一個團隊給自己的朋友鑒寶,如果不是朋友,對不起,不參與”,“說真話得罪人,說假話昧良心,所以不如不說”,他想告訴收藏愛好者的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在圈內行情并不高。對各路鑒寶專家,可以相信,但不要迷信。
更有藏家直言,如今的鑒寶,多數是純商業行為。一些鑒定機構明確規定,按估價的10%收取鑒定勞務費,估價越高,收費越高;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直接充任古玩交易的掮客,兩邊通吃;一些退休老專家終日忙于“走穴”,在各地古玩交易現場輪番出現,以“義務鑒寶”的名義否定所有民間藏品,繼而向無所適從的收藏愛好者主動“薦”寶;一些“證書專家”給錢就開證書,對他們而言,“真品”自然越多越好。該藏家提供的價目表顯示,市級、省級、國家級相關協會甚至大型博物館的鑒定證書,只要600元至2000元,便可“搞”到。某著名瓷雜專家一次前來我省,竟一氣兒為某藏家開具了十多份字畫鑒定證書,每份收費2000元。該藏家說,沒有一個專家是萬能的,這種“跨行鑒定”的證書,可信度能有多高?!
在省城收藏界,亦盛傳圈內某人曾以每件一萬元的價格,為幾件“國寶級”贗品買到高規格的鑒定證書,后一一高價出手。而證書上的大名所指,竟是我國古玩界一位已故泰斗級人物。
安得一劑清涼散
今年7月1日,我國首部拍賣行業規范——《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全面實施,規程內容涵蓋文物藝術品拍賣從拍品鑒定、展示到拍賣的全過程,內容直指當下古玩藝術品市場“拍假”和“假拍”兩大疾患;7月7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打了多年的字畫官司作出終審判決,判決7年前賣出7幅贗品字畫的某藝術品公司,返還購買者馮某81萬元購畫款。有評價稱,看到了古玩藝術品交易納入司法范疇的曙光,古玩交易“不保真”的行規自此被顛覆。
但更多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預期過于樂觀。保真、打假的前提是真假明確,在古玩鑒定行業亂象紛陳、權威鑒定機構缺失的情況下,真品贗品的最終斷定,又該由誰說了算?
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牛潤生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導致古玩鑒定行業混亂的根本原因,是相關法律法規空缺,和由之引發的鑒定資質認證混亂、行業事務和話語權壟斷、鑒定行為缺乏規范、鑒定者無須為誤鑒負責。
他說,古玩鑒定是眼學、社會學等的結合。千百年來,中國的古玩鑒定經驗,多是民間收藏者和古董生意人在漫長的收藏和交易過程中歷練總結出來的。許多有名的大鑒定家,如陶瓷鑒定名家耿寶昌,都是古玩店伙計出身。新中國成立后,漸漸形成了文博部門在相關事物上的系統內部壟斷。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興起,民間收藏鑒定需求旺盛,坐擁機制之便、獨攬鑒寶話語權的文博系統工作人員紛紛移師民間鑒定市場,民營鑒定中介機構也趁虛而入,打著“掛牌專家”的旗號分一杯羹,而在殘酷的市場中歷練出獨到眼力的實戰派,鑒寶水平再高,都難以邁進鑒定行業門檻,更遑論監督權、話語權。他認為,應當拓寬民間文物鑒定資質認定和資格評審的門檻,實行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資質認證管理,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鑒定和保護事業中來,同時通過立法,規范古玩鑒定和流通行為,明確古玩鑒定程序、責任、效力、收費標準及失誤賠償等,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和從業機構、人員信用評價體系。而在現階段,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多學習、多思考,拋開撿漏心態,仍是初涉此道的收藏愛好者首先應當做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