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民間人士蘇先生處事向來低調,但是其藏于箱底十多年的一把鐵劍這次卻大出風頭。別看這把鐵劍銹跡斑斑甚至有些滿目瘡痍,但是云南科技檢測中心新近完成的化學元素分析卻令人收獲意外驚喜,它是出自戰國晚期的一把錯金嵌寶銅柄鐵劍。
記者昨日從云南科技檢測中心獲悉,由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推薦的一柄鐵劍在該中心完成了科技檢測。經X熒光能量色散儀對金屬作化學成分分析,并結合金屬元素數據庫的計算機系統測試,證實此次檢測物的元素含量與公元前3世紀(300年-201年)戰國晚期的鐵器數據相符合,屬西南地區古代鐵器。
市民蘇先生珍藏該劍多年,因研究過程中始終不知其所,故這次幾經周折找到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蘇先生介紹,自己從事珠寶玉器經營多年,閑暇之余愛好收藏。上世紀90年代,偶然在一位同行家中看到這把銅柄鐵劍,憑借多年的珠寶鑒賞和文玩收藏經驗,感覺這柄銹跡斑斑的佩劍,從器型到工藝都十分精美,劍身錯金且劍格處留有鑲嵌痕跡,還殘留綠松寶石,如此規格和級別的佩劍應該是“寶劍”。后來,蘇先生多次求購,甚至大量加價都未能如愿擁有。最終,在一次偶然的閑談交流中,持有寶劍的朋友看上了蘇先生的一塊緬甸翡翠奇珍,兩人才一拍即合,翡翠交換寶劍。
中華疑似文物保護委員會專家告訴記者,昆明這把錯金嵌寶銅柄鐵劍的鑲嵌工藝較復雜,而銅柄鎏金鑲嵌各種寶石的錯金鐵佩劍更難得一見,在目前戰國晚期已知銅柄鐵劍中的可對比資料較少,極具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收藏價值也極高。專家還談到戰國、兩漢時期的銅柄鐵劍演變情況:戰國時期,已經少量出現銅柄鐵劍;西漢前期,承接戰國傳統,繼續流行銅短劍;西漢中晚期,銅柄鐵劍日益流行,并替代了銅劍;自新莽時期到東漢中期后,受中原地區影響,漢式鐵劍在西南地區繁榮,逐漸淘汰了原當地系統的銅短劍和銅柄鐵劍。
西南地區的銅柄鐵劍在戰國時少量出現,形制是從當時滇西式銅短劍繼承而來。入漢以后,承襲晚期滇西式銅短劍,又發展出一類銅柄鐵劍:柄首成蕈形,莖部飾繁縟的米點紋;三叉形紋加大,并都加有橫紋格;三叉紋以上的部位以銅鑄成,劍身為鐵質,劍身基部插入銅柄的空隙,在結合處涂上焊料焊接牢固,劍長一般在60至70厘米。昆明民間珍藏的錯金嵌寶銅柄鐵劍長71.5厘米、寬4.5厘米,至今保存尚好,實屬難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