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滿街盡是讀書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7-30]
香港書展,作為現今華文世界最為盛大的書展,立足于繁華自由之都,畢竟氣質非凡。好書溢彩,名家薈萃,猶如一場精神盛宴。書展給予各出版社爭奇斗艷的舞臺,書與人的相遇,成為觸手可得的魅力風景。
雖然書展光鮮華麗,書店的寂寞,仍然是難掩的。在香港讀者看來,書展是一年一度的“買書節”,狠狠地彌補了平時因工作繁忙無暇逛書店的失落。香港人也從不諱談自己對文化的焦慮,這幾年來,關于香港是否“文化沙漠”的討論,多次出現在報刊雜志上。
特別是2008年的這個悲?。合愀矍辔臅?,老板羅志華正獨自在貨倉里清理藏貨。孰料書籍倒塌,層層將他壓在地上,無法動彈。羅志華就這樣悄然告別人世,近半個月之后,有人嗅得惡臭,這才發現了他已經嚴重腐爛的尸體。此事在香港文化界激起不小的波瀾。梁文道說,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羅志華的死其實是一個象征,象征我們的過去;如果不幸的話,甚至象征我們的未來。
羅志華的死,若置于浪漫主義語境中,則是死得其所,窮愁潦倒的他葬身于書籍之中,其傳奇色彩絲毫不遜于百經征戰的勇士馬革裹尸還。若言詞殘酷逼仄,則意味著商業對文化的吞噬,書店被日益昂貴的房租漸漸逼退到了二樓,形成香港特色的二樓書店,接下來不知退往何處,或者說還有退路可走嗎?
書展人流如織,文化與商業的結合,猶顯陽光燦爛。文化的蓬勃生機,就蕩漾在人來人往間。此番景象,多少可以緩釋那種對文化的焦慮。
在內地讀者看來,香港書展是一個“獵艷獵奇”的絕佳機會,意味著一次閱讀品位的提升與閱讀視野的開拓。因發展階段的不同,以及讀者閱讀層次的不同,一些出版人如履薄冰的地界,之于香港出版人,則可坦然馳行。內地讀者與香港讀者享受著一些有差異的“閱讀權利”,正是這差異,為跨區域淘書注入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那些暗戀已久的書,亭亭玉立在你面前,實妙不可言。
在書展現場,你可以很容易對讀者進行區分。帶著拉桿箱來買書,牽著一箱子的書,艱難地穿行在人流中,滿臉幸福,如獲至寶,卻仍不滿足,眼神里有難以隱藏的貪婪,隨時準備對一本出現在眼前的意中書,毫不猶豫地下手。這樣的人,一般來自我輩。慢悠悠地閑逛,神情舒展,會站著花很久的時間翻閱一本書的,一般是香港讀者。
香港是一個記載歷史的島嶼,香港書展是歷史之島的路牌,我們走在書林之間,仿佛在歷史里漫步,這短短的時間,我們的目光能穿越百年嗎?歷史上的荒謬,遺留的傷口,到現在仍在隱隱作痛。經濟繁榮,文化卻顯出凋敝的晦暗,是香港人內心的悲慟。書展以其盛大,承納了此二種情感,在疼痛與悲慟間,恰如其分地安置希望與憧憬,喜悅與從容。
殷海光在給林毓生的信中說:“感謝上蒼,我們都是讀書人?!贝饲榭筛?。當香港書展漸漸成為華語文化在其流傳過程中的恩典,那伸出去的盼望,必然是:我們面對所有華語圖書,有云淡風清的喜悅與從容。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