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二十四史”取得階段性成果 樣稿完成評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7-12]
海內外關注的“二十四史”修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天上午,在復旦大學舉行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傳出消息:歷經3年艱苦工作,“二十四史”已提交樣稿完成評審,預計2012年部分正史修訂后可付梓。
此次修史,復旦大學、上師大等幾所上海文史類高校起了重要作用,僅復旦一家就承擔了《三國志》《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4部史書的修訂,為全國最多。據悉,前三屆“二十四史”修纂工作會議均在北京舉行,此次專程南下,是對上海所作突出貢獻的肯定。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率領的團隊負責《舊唐書》等3部史書修訂工作。據介紹,從海內外一些新善本中,我們有許多驚喜的發現,可修正原書中部分史實之誤。如唐朝著名的郭子儀,史料說他最早的官職是“左衛長史”,此次考證發現,郭最早是軍中小頭目,官職為“左衛長上”。陳尚君解釋,類似的校正有很多。不過僅靠此次校史,并不能如普通讀者期待的那樣破解大量“歷史謎團”。中國古代史留下的謎團很多,如唐代的玄武門之變、武則天篡位等,修訂“二十四史”僅能在目前掌握史料條件下確保正史文本的可靠性,為今后考證研究重大歷史事件打下基礎。
一部“二十四史”近五千萬字,且版本眾多。此次修訂,要求逐一推敲原點校本中的每個字和標點符號,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陳尚君說,相比從前的史學家,我們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可以用電腦搜索人名地名,校正效率很高。他認為這次最新修訂出版的《二十四史》,有望成為超越前人的上乘之作。
二十四史
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正史典籍,加上《清史稿》,完整記載了五千年華夏歷史,使中國成為世上唯一擁有連貫歷史文字記載的文明古國。從前的“二十四史”版本繁多,且無標點,閱讀不便。1956年,新中國開始規模宏大的“二十四史”點校整理工作,首次為它加標點校記真偽。工程延續19年至1971年“完工”,“文革”期間也未中斷。此后十多年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出齊點校本。但由于當時封閉的環境,未能采納海外善本及我國臺灣研究成果,點校本《漢書》等部分較弱。2007年,史上規模最大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啟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