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書法家廈門“論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7-02]
近日,第二屆海峽書法論壇在中華兒女美術館舉行,近150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書法名家和書法愛好者圍繞“傳統文化與書法藝術”展開演講。
“希望這樣的書法交流論壇能在大陸多辦幾次,臺灣也可以辦,要讓兩岸書法家有更廣泛的交流,即使沒有船、沒有飛機,我也可以游過來參加”,論壇上,86歲高齡的李奇茂這番話博得了熱烈掌聲。李奇茂是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榮譽會長。
臺灣中國孔學會出版社社長洛華笙、臺灣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吳清菊等臺灣嘉賓也先后帶來主題演講。來自大陸的《中國書法》《書法》《書譜》三大書法專業雜志社的主編李剛田、胡傳海和張培元分別發言。
美術館內一號展廳還展出了現代刻字藝術家新近創作的“媽祖文化——廈門書刻藝術”。據悉,此次書法論壇由中國書法家海峽兩岸創作交流基地和廈門市文聯聯合主辦,廈門市書法家協會、中華兒女美術館承辦。
李奇茂:
臺灣在書法文化推廣上沒有中斷過。不要以為麥當勞已經代替了書法這樣的傳統,我們還在磨墨,每年每月還在舉行中小學的書法比賽,過年還寫春聯掛在家里。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以文字為代表的惟一藝術品。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代表中國人的人文素養。兩岸同根同源,都有共同維護和推廣書法的重要責任,我們要讓年輕一代會寫書法、會練書法,讓中國每一個人都認識真、草、隸、篆、甲骨文。
洛華笙:
川河是血脈,文字是靈魂,歷史是經歷。繁體字有時不能用簡體字代替,否則失去了精髓。比如飛行的“飛”,繁體字里的翅膀多了一倍,這才有平衡。方便面的“面”繁體字里看得見小麥,如果沒有,就不能做成面粉。
當然也有簡體字更好的例子,比如“塵”。這是一個可愛的字,小小的土,于是形成了“塵”,非常生動。
李剛田:
古人眼中的書法美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并沒有“書法創作”這個詞,而是在揮運之間通過筆墨形式來表現“人”與“文”。
形式風格的千人千面與文化風格的千人一面是當代書法創作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書法是順乎文字自然書寫而產生的美,要如其人、其學、其志。今天的書法家以職業化的立場進行純藝術的書法創作,書法就變得技術至上,這是遠離文化擔當和以人為本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