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朵云軒拍賣行創始人:“億元時代”沒有泡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7-02
    朵云軒拍賣行創始人祝君波說,中國收藏態勢符合國際藝術品市場規律,“億元時代”沒有泡沫。

      從2009年秋天到今年6月3日,在中國內地拍賣過“億”的藝術品已經有6件,然而不少人對中國收藏是否真的進入“億元時代”抱有不同看法。

      在解答疑慮前,有必要先瀏覽一下2007年到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2007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大豐收之年,2008年則是低潮,受國際金融風波的影響,以拍賣行為主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指標下降,全球約下降了26%,中國約20%,降幅最大的是當代藝術品。但是誰也沒想到2009年的秋天會轉而攀高,中國嘉德拍賣行2009年營業額達到27億,位列世界第五大拍賣公司。從拍賣行的三個基本指標——成交率(低于50%是差,70%是較好,GPRS那年創下了奇跡般的95%)、成交額前十位的拍品、總營業額來看,中國的拍賣行去年秋天指標全面好轉。今年北京春季拍賣前,業界有人擔憂,但結果5月嘉德的春拍總額達20億人民幣,刷新記錄;嘉德拍出的張大千的《愛痕湖》加上傭金是1.088億人民幣。幾天后,保利將黃庭堅的《砥柱銘》拍過4億多人民幣,創下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眼下,2010年春季南方的拍賣還沒結束,但看起來是一片光明。


      “億元時代”有備而來

      日本從1988年開始到國際上重金購買印象派畫品,但不久后經濟蕭條到來時,價格有少部分跌至拍賣值的50%,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中國的“億元”時代是否真的到來了?

      “億元時代”級經由1990年代至今的百萬元、千萬元時代,步步累積穩定增長而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的“億元時代”并不存在泡沫,“億元”是指大陸境內單件藝術品的拍賣價格。億元的價格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歷經17年,從1993年的百萬級,慢慢過渡到千萬級,然后上漲到億級的,它是一塊一塊磚瓦的累積所至。

      1993年6月20日,朵云軒首場拍賣會時,張大千《晚山看云圖》拍到了143萬,是1949年以來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同場任伯年《花鳥草蟲冊》104萬元成交。1994年嘉德首拍張大千的《石梁飛瀑圖》,以209萬拍出,齊白石的《松鷹圖》拍得176萬。這四幅作品都是用百萬元來計的。1996年嘉德拍出傅抱石的《麗人行》,據傳這是傅先生贈予郭沫若的,成交價是1000萬,但有些偶然。到了2000年后,用千萬來定價藝術品已經很普遍了,去年的秋季大概近100件拍品是以千萬元成交的,如保利拍賣的齊白石的《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頁》9520萬元,傅抱石的《杜甫詩意百圖》,2005年前就拍到了6700萬??梢姏_擊“億元時代”已經相當有基礎了。

      所以說,中國收藏進入“億元時代”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必然的。

      國家大環境提供保障:61年和平無戰事,30年經濟飛增,15年市場逐步成形。

      中國和平無戰事已長達61年了。在戰火紛飛、內憂外患年代,北京故宮的藏畫打包放在箱子里,在全國各地“東躲西藏”,直到解放前夕流到了臺灣故宮。

      按國際慣例,拍賣事業的成熟取決于人均GDP到達1萬美金的經濟環境。1993年朵云軒第一場拍賣會時,競拍者以境外買家為主。當前,我們人均GDP正在向3000美元進軍,但在發達地區,聚集起來的能量應該超過香港這個650萬人口的城市。佳士得、蘇富比入駐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人群中一小部分進入了我們收藏界,國內慢慢出現了高端收藏人群,現在拍賣行的買家主體已經不是境外買家了。臺灣收藏家早在2000年時,就抱怨搶不過大陸收藏家?,F在大陸收藏家已經殺到香港、倫敦、紐約去買藏品。

      從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發展的軌跡來看,二戰以前的中心在倫敦,二戰以后的中心在紐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看好亞洲“四小龍”的興起,入駐香港、新加坡、臺灣,1990年代中期,就轉到中國內地了。

      最近,收藏界最權威的機構——歐洲藝術基金會,發布了《國際藝術品市場2007年到2009年全球衰退時期藝術貿易趨勢》,稱2009年全球藝術品交易額是310億歐元,比2008年下降了26%,而中國去年是42億歐元,占14%,增長了12%?,F在中國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佳士得、蘇富比從1994年開始就在上海開辦事處,看好大陸市場,無奈中國《文物保護法》限制外國機構來大陸辦拍賣會。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大陸從無市場到有市場。1949年后,國家實行了嚴格的文物政策,由國家文物商店獨家經營。當時第一條路是由國營文物公司向民間收購文物,我們朵云軒就經常在市內張貼收購布告,再賣給香港、臺灣等地文物經營商,因此目前香港收藏家手頭仍有大量精品,賣到美國、新加坡等地的并非一流藏品。

      第二條路就是走私。由于中國境內沒有市場,就留不住東西,因此大量珍貴文物被私人偷偷帶到香港。但現在,市場的五個要素都形成了:供給者、需求者、市場中介(拍賣會、藝博會、畫廊、古玩城)、價格體系、藝術品范圍也大大開拓了?!皟|元時代”時代的到來就不奇怪了。

      《文物保護法》和《拍賣法》的出臺使盛世的民間收藏有了法制保證。

      1949年以后不鼓勵民間收藏,鼓勵個人將收藏交給國家。民間收藏就萎縮了。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官民結合,藏寶于民。我認為國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并舉是收藏事業成熟的標志,但是我們長期來對此有誤解。國家收藏有很多優點,但有兩個弊端,一是容易被戰爭和自然災害集中毀壞。阿房宮和火燒圓明園都是例證。據統計,唐宋年間“王獻之和王羲之”的作品存在內府的多達700多件,但是存放宮廷后有的被燒毀有的被搶劫,目前僅存幾件。溥儀皇帝自己偷了1200件最好的文物。國家收藏是一個大水庫,但閘一放水就流光了,民間收藏則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不會同時干涸。

      此外,藏品放在國庫里,能夠展示研究的空間很有限,而私家收藏的藏品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研究。1949年以后,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絕大部分來源于私家收藏。

      改革開放以后修訂了《文物保護法》,1997年國家又推出了《拍賣法》,它使民間收藏、交易有法可依,使拍賣事業的發展和收藏事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法制環境。所以我說“億元時代”不是今天來到,明天也會到來。

      審美本能和投資本能的相互滲透和激發助推了當今收藏熱的一浪高一浪。

      人有很多本能,對收藏而言,審美和投資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必然就推出浪潮。在法律不能保證有收藏權利時,人的投資本能是被壓抑的。當環境變了,投資的欲望就會釋放并形成一股很大的推動力。今天我們對收藏人群或稱投資收藏者,或稱收藏投資者,他們已經成為生活中的族群,收藏也已成為一種生活時尚了。

      從經濟學的原理來看,資本投向稀缺性資源時,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藝術品不僅是稀缺性資源,而且是一個“價格模糊性”的產品。一件拍品從5萬拍到500萬,有人的主觀喜好在里面。在拍賣場上,5萬到500萬是一個模糊地帶,有人認為值10萬,有人認為值100萬,最后剩下的兩個人從200萬舉到了500萬,他們認為500萬也值。而模糊價格產品和稀缺性資源的投資回報是相當大的,甚至被形容為“價值連城”?,F在的收藏熱,就是藝術品的投資功能被激發后的結果。

      我們引進的英式拍賣行“溫水煮青蛙”的魔力和媒體傳播讓收藏走出小眾圈子。

      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傳播改變了傳統經營方式中的個別化和私密性,使之變得公開和普遍了。零售變成競買了,個別的價格通過媒體傳播,讓全世界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已經拍出了一張過億藏品,大家就有價格參照體系了,輪到黃庭堅的書法真跡,叫到幾個億就很自然。

      拍賣行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交易方式。拍賣方式起源于古代巴比倫對奴隸的交易。200多年前英國人將特殊商品延伸到拍賣行?,F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藝術品。目前世界上有三種拍賣方式,荷蘭式拍賣是從高價位拍到低價位,如10萬沒有人要,叫價就降至9萬,再沒有人要,叫8萬;日本人的拍賣會是每個人發一個小盒子,寫好投標價,只有一次機會。而英國式的拍賣很有誘惑性,其魔力就像“溫水里煮青蛙”原理。在拍賣行里,眾手蕓蕓,你會自覺地朝上加費用,而且感覺很舒服。比如,我出價100萬時,會自認為假如判斷有錯,至多虧了5萬,因為有人舉95萬哩!就這樣的心態慢慢會把很多人帶入高潮,入場時只想出1億的,到了現場2億都有可能。而且很多人會自我安慰,看這么多人在一起加價,我出這個價格是有依據的,至少我以后可以略便宜些賣掉。

      馬未都說中國收藏有五次高潮,現在就是第五次高潮,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拍賣行和媒體的介入,把整個市場搞得非常熱火。

      因此,如果不是金融風波插隊攪局,“億元時代”可能前年就要提前到來了。

      目前充裕的流動性和拍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是“億元時代”到來的催化劑。

      中國收藏“億元時代”的到來,還有兩個直接推手,一是目前充裕的流動性,二是出現了高價值藝術拍品。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年總量只有200億,是個小眾市場,因為滬深兩地的股票成交有時一天就有3000億。當充裕的資金在市場流動,只要很小的比例流入藝術品交易市場就不得了。假如1993年,有一個人帶著5000萬元到朵云軒拍賣行來舉一舉牌,那年朵云軒拍賣價格就必然會全漲起來了。所以這兩年,過億拍品的產生,我一點都不奇怪。

      其次,6件億元價位的藝術品本身就是重器。張大千的畫是6件里邊唯一一張現代書畫拍品,其他都是古代的,很珍貴。臺灣人認為“500年間一張大千”,即500年才出這么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也有感情色彩,但他的藝術成就確實非常高,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無一不精,他的拍品必然價高。整個90年代,幾乎就是張大千作品引領了拍賣市場價格。而拍過一億元的作品《愛痕湖》,是張大千所有瑞士風光里邊最好的精品力作,也是扛鼎之作。這個天價是由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所決定的。

      我認為這兩個是直接的原因,也是催化劑。中國收藏進入“億元時代”有它內在的必然性。

      與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在資本主義發展黃金時期進入“億元時代”相比,中國晚了20年。

      與國際拍賣行來比較,粗略算來,中國進入“億元時代”晚了20年。

      1980年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日本經濟興起,日幣大幅升值,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推動了國際拍賣市場印象派和現代派藝術珍品價格的大幅上揚。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第一次拍到2475萬英鎊,是一個天價(傳說梵高共畫過9張《向日葵》)。1987年《鳶尾花》成交5390萬美元。這時珍藏有畫作《嘉歇醫生》的梵高私人醫生嘉歇的后人坐不住了,當年嘉歇醫生給梵高看病,畫家就畫了人物畫回報他,看《向日葵》拍得這么高價,他的后人便委托佳士得拍賣,1990年以8250萬成交,梵高這張《嘉歇醫生》拍賣到8250萬是拍賣史上的奇跡,15年間沒有作品超越,它是一件精品力作。這個價錢紀錄一直到2004年才被畢加索的《拿煙斗男孩》打破。

      梵高的作品主要是1990年前后推起來的。我們看一看畢加索的作品拍賣,基本上也就是在同期。1989年《皮埃雷特的婚禮》成交5189萬美元,同年畢加索《自畫像》是4790萬美元。1989年他有三張作品都在幾千萬美金。1997年畢加索的《夢》成交4800萬美金。2004年畢加索的《拿煙斗男孩》,拍到了10416萬美元。這也是目前為止西方油畫拍賣的最高價位。

      梵高和畢加索兩人作品拍賣的高價,和我們今天“億元時代”到來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中國收藏“億元時代”的到來符合國際上藝術品貿易和文化發展的規律。當經濟高速發展,資本急劇擴張的時候,大師名畫的價格往往創出新高。這也佐證了中國收藏“億元時代”到來的真實性和必然性。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