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爭奪戰是建設還是毀壞文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6-18]
昨天是端午節,湖北秭歸和江蘇蘇州再起爭執,對這個節日的起源各執一詞。秭歸認為端午源起屈原投江,蘇州則斷定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延伸出來的爭議還有, 荊州一直以屈原故里自居,這與宣稱是屈原祖籍地的秭歸結下宿怨。最近又出現爭奪歷史文化名人的新事例,福建和江西的四個城市都聲稱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鄉, 各自以宗譜、辭海定義乃至傳說作為憑據。
對節日和人物的爭奪不止于上述事例。這些年來此種類型的文化爭奪戰所在多有,并且不限于確實存在的歷史名人,還擴展到潘金蓮、趙云、西門慶等文學人物,甚至還包括諸如觀音、炎帝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形象。曹操、老子、諸葛亮、李白、曹雪芹……但凡有名人物的出生地、成長地或居住地,都成為地方政府間搶奪的目標。因為歸屬無法解決,爭奪行為激烈持久。
地方政府在爭奪戰中起著推動和主導作用。如果將被爭奪對象籠統地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察見潛藏的利益訴求非常強烈。據稱為奠定朱熹故里的地位,閩贛兩省準備了40億元的文化項目,競相打造朱子文化與生態休閑旅游勝地。河北臨城與正定縣都認為是趙云故里,臨城拿出1億元建造趙云主題公園。以諸葛亮為招牌,河南南陽預計文化旅游收入超過14億元。
每一個歷史文化名人背后,都是一本穩賺不賠的經濟賬。每一個名人都被以文化的名義,成為政府盈利計劃的一部分。只要能讓財政預期有所依托,無論歷史文化人物評價如何、是否存在,都沒有分別。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擁有者,要沾邊,成為“歷史文化名人”的業主。如此,爭奪就有了持續的動力,有時不惜達到撕破臉皮的地步。不難看出,搶文化是表,實質上是為了拼經濟。
把文化變成旅游景點, 把名人操作成經濟項目,這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是常規的思路,非常自然。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直是政府和官員的政績邏輯。不同的文化名人則為這類戲碼提供劇本,并且因歷史因素被寄望于達成經濟愿景。對朱熹的功利式投資史無前例,不知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朱夫子作何感想??傻胤秸粫诤踹@些荒誕的反差,文化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
經濟一旦變成文化的支配力量,文化就很容易成為受害者。在仿造的杜甫草堂或諸葛亮躬耕地,在潘金蓮家的窗下或被指認的曹操墓里,該怎么想象詩圣的篇章?又該怎么解讀《三國》、《水滸》?造成文化資源爭奪戰的罪魁禍首是利益,由此帶來的危機不僅僅體現在審美觀感上,也有大量事實可證,如打著提升舊城外觀的文化口號,有多少古城墻、四合院和名人舊居被傾覆?
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白熱化爭奪,正與熱愛文化、保護歷史失去聯系。爭奪行為本身以消費的方式證明了文化的枯竭。在一個排斥文化內涵的經濟模式中,每一項文化資源都會引起利益競逐,從而不斷地降低文化的品質,流于膚淺和庸俗。在旅游經濟藍圖展開的名人文化之爭中,傳統文化的魅力被削弱,文化萎縮的現狀及重建文化尊嚴變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
我們雖然擁有2000多個歷史文化名城,但捫心自問歷史文化的承續是變好還是變壞了?在號稱40億元的文化堆建上,有誰真的關心朱熹會被塑造成何種形象?以文化的名義失去文化演進的清晰前景,這一現實和趨勢變得嚴重起來。文化爭奪,預示著毀壞還是建設,真的很成問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