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端午民俗文化傳承面臨“斷層”隱憂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6-17
    16日是中國傳統端午佳節,各地提前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為節慶“預熱”。但記者連日來采訪發現,各種端午民俗活動多是老年人“唱主角”。民俗專家對此表示憂慮,認為年輕人“缺位”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許多端午民俗的民眾認知度和參與度很高,幾乎人人吃粽子,家家掛艾蒿。但制作和表演性的民俗活動,都是老年人“唱主角”,有少數中年人參與,年輕人明顯“缺位”不禁讓人對民俗傳承后繼乏人產生憂慮。

      在秭歸的民院壩頭,每晚都有民間藝人聚在一起唱戲娛樂。幾十位老藝人在此打花鼓、演皮影戲、對山民歌、喊峽江號子、講端午習俗和屈原故事。在鳳凰山民俗展館,演示包粽子、編香包、制雄黃酒的幾乎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當地年輕人雖然大多知曉端午文化,對民俗活動也樂于參觀湊熱鬧,但對學習制作和參與演示大多不感興趣。

      每年臨近端午,家住山西曲沃縣哨門口的83歲老人屈淑芝都會讓老伴買來朱砂、香草和彩線,為兒孫縫制香囊。這種習慣已經延續了50多年,每年端午,老人的兒孫都戴上香囊“辟邪”。但在老人的40多名子女、孫輩和重孫中,卻沒人掌握這門手藝。

      在端午前夕太原舉辦的一場包粽子比賽中,參賽者多是四五十歲的女性,來觀看比賽的人群中倒是有不少年輕人。25歲的觀賽者許麗燕說,自己主要是想看一看,了解一下包粽子的過程,但是回家自己做的機會還是不大。

      秭歸縣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梅云來說,中國民俗文化雖面臨保護經費窘迫、挖掘內涵不力等問題,但當務之急要解決的還是人才匱乏。從當地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文化在老一代人的努力下繼承得較好,但缺乏年輕人的學習和參與,“接班人”難覓,民俗文化傳承將面臨“斷層”的危機。

      屈學專家譚家斌現供職于屈原紀念館,他說,歷史上秭歸文化氛圍濃厚,明清時期,地方農民詩人自發成立騷壇詩社??扇缃?,詩社面臨“后無來者”的尷尬境地。

      “當地有文采的年輕人非常多,”譚家斌說,“現在詩社之所以招不到人,是因為很多年輕人認為寫詩不能養家糊口,于是紛紛外出打工。真正安心搞創作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是把寫詩當作一種精神寄托?!?br/>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省民俗專家聶元龍對此表示憂慮,他說:“年輕人思路開闊,富有朝氣,應當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缺位’并不利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甭櫾堈f。

      為避免文化傳承出現斷層,中國各地都做了不少努力。秭歸當地教育部門近期在各中小學開展主題為“傳承端午習俗,弘揚屈原愛國精神”活動,讓民俗文化走進校園。貴陽市一些小學發起學生學習傳統經典,通過誦讀、抄寫楚辭《離騷》的方式來紀念屈原,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陳建憲建議,國家應出臺政策鼓勵各地政府結合實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充分挖掘當地文化產業,通過創新以現代形式對傳統民俗“基因”重組,在保持精神內核不變的前體下,充分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