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賣得貴就一定是大師嗎? 今天能否產生大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6-16]
畫賣得貴就一定是大師嗎
在剛剛結束的瀚海春拍上,吳冠中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成交,陳逸飛音樂系列代表作《二重奏》以3528萬元成交,黃永玉《荷塘小記》也以397.6萬元成交……目前,各種幕后推手人為炒作使得整個書畫市場出現了看似異?;鸨銧幬見Z的熱鬧場面,畫價高得離譜,甚至一度出現“大師”滿天飛的“繁榮景象”。于是熱衷于書畫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面對虛熱的書畫市場,很多人對書畫作品價值判斷出現偏差,甚至只是一味地盲目跟風。試問,如今的書畫市場真的到了鼎盛的“黃金時期”,還僅僅只是一股“虛火”?畫賣的貴就一定是大師嗎?市場的認可度能否作為評判書畫收藏價值的唯一依據?為此,記者走訪了相關人士,他們獨到的見解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業內聲音
聲音一:藝術品價格與價值嚴重失衡
“現在書畫市場價格和價值的反差非常嚴重?!蔽沂≈麜胰愎鹛寡?,從藝術審美素質與觀眾的互動來講,藝術作品實際在培養著觀眾,觀眾也在影響著作品。但要把人從經濟的人轉化成有教養、有文化、有高尚的審美情趣的人,還需要進一步的解放。如果我們仍是用經濟來衡量一切,將會導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過:“一個高技術的社會,必然也是一個高文化的社會,以來保持整體的平衡?!碑斚?,藝術品價格和價值形成逆差,出現了嚴重的泡沫現象,這是過渡時期不可回避的現象,也是不期而遇的誤區。茹桂說:“沒有良好的精神土壤,也就不會產生出真正的藝術評論家,更不能產生真正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藝術作品。正常情況下,價格和價值應該是相符的,出現價格和價值荒謬的反差,是文化上的愚昧,眼光上的短缺,我把它稱之為‘美盲’?!?br/>
聲音二:藝術家不能被市場異化
“藝術走向市場是無可非議的,但這并不等于藝術家自身也被市場化了。換句話說,我們不能讓市場把藝術家異化成只會技術操作的工匠,技術和藝術是兩碼事?!比愎鹫f,書畫家首先應該是個文化人,藝術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產品。古人說,書者,詩之余,詩之不足,溢而為書。意思是當其他寫作形式不足以表達胸臆情感的時候,書畫作為一種補充的表現形式而出現了。這說明,書畫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書畫界的狀況卻是:文人匱乏、筆墨泛濫、以耳代目(和古人說“耳食之彼”一樣,不去鑒賞,也不會鑒賞,只憑道聽途說作為自己判斷的唯一標準),按“職(職位)”論價。更有甚者,以庸俗的社會關系學代替藝術審美標準,拉關系、搞交易、附庸風雅,拉托炒作等等。這不光危害了整個書畫界和廣大受眾,這對國民的審美取向和素質的提升都有很大影響。
聲音三:最好是拆開包裝看貨色
“畫賣得貴與是不是大師有關系,也沒有關系。我們首先搞清楚,所謂的名家、大家與大師是如何名起來的,究竟又大在哪里?最好是拆開包裝看貨色?!比愎鹨会樢娧刂赋?,真正大師的作品價格和畫家本人的藝術造詣名副其實情況下,就有關系,而名實不符的一些所謂的天價作品,必然夾雜著其他人為因素,就和畫家本人的藝術造詣關系不大。
“有人說市場認可很重要,我認為不盡然?!比愎鸱治稣f,市場是由人們的觀念、追求,以及對藝術的認識水平等因素構成,不是一成不變的。市場和市場不同,正常的書畫市場,能把握住包括藝術手法、藝術品的內蘊、境界以及創作的艱辛程度、特別是其文化含量等藝術審美標準,形成公平、客觀、合理的市場,那么,被這樣的市場認可是具有參考價值的。但現在的書畫市場是不規范的,甚至不堅持真正健康的正確的標準,而變成了讓人為隨意扭曲的媒介,淪為虛假的市場,這樣的市場的危害性極大,我只能借用魯迅先生說過的話告誡大家:“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br/>
聲音四: 能引領時代影響幾代人開宗立派的人物才可稱其為大師
正方觀點 這個時代可以產生藝術大師
所謂名家就是有自己個性風格、技術上很嫻熟,有震撼一時的作品,創造了卓著的成績。大家則在前者基礎上有著述、有立言、有理論造詣,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等集綜合素質于一身,且名副其實。而成為大師則需要更高的境界: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堅實的超乎常人的藝術造詣和藝術創作實績,具有引領一代風騷影響幾代人,承前啟后開宗立派的人物才可稱其為大師。
“出現大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對時代整體素質的要求?!比愎鹫f,真正的藝術家全身心投入藝術事業,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疏于社會關系的打理。在目前虛假混亂的藝術市場的面前,他們就顯得很“弱勢”。社會各界都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同時開展一些真正言之有物、一針見血的藝術評論,造成良好的藝術氛圍,開辟出良好的藝術土壤,使藝術和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走向和諧的發展方向。當藝術發展的土壤得到了改善,在人們的審美觀念提高了的社會氛圍下,我們的時代是可以產生藝術大師的。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民族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民族素質逐步改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比較漫長的過程。
藏家觀點
不能簡單以價格來論藝術品價值
當下書畫市場缺乏良好競爭機制
“畫賣得貴,就認為畫的作者是大師?我們不能這樣簡單的下結論?!辈丶?、作家杜愛民說,目前書畫市場上的價格和作品本身的價格是不統一的。我們衡量一幅畫的作者是不是大師,要通過對他的藝術品的系統認識,通過他的一生的觀念和藝術主張等等對其全方位的認識,不能單一拿一個畫家的作品在市場的價格來作為衡量的依據。大師的標準是在悖論的環境下產生,本身也有含混的地方。我們在現實生活能感覺到有大師的存在,例如我們稱畢加索為大師,這依照了一些系統性的價值判斷的原則,但同時畢加索本人的藝術造詣又超越了這個價值判斷體系,它是不受這個價值體系影響的,比如畢加索的作品,永遠具有穿越歷史時空的藝術魅力。目前的書畫市場既是多元化的狀況,它同時又缺乏規范化制度化的力量來制約整個書畫市場。
專家呼吁
藝術品市場進入“大忽悠”時代
“畫賣得貴不一定是大師?,F在的藝術品市場進入了一種極不規范的炒作時代,說白了,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了‘大忽悠’時代”,文物鑒藏家南山說,現在很多大的拍賣行暗箱操作非常嚴重。
尤其是現代書畫家,相互之間吹捧,很肉麻!很可怕!“有人說書畫市場認可很重要,我不敢茍同?!蹦仙秸f,現在的書畫市場跟股市一樣,永遠買漲不買跌,把書畫作品當投資買賣來做,只會忽悠和傷害了真正藏家的利益。
反方觀點 這個時代不可能造就真正的藝術大師
大師基本上都是在艱苦而純粹的藝術創作土壤中造就的,而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培養大師的土壤。清代的吳昌碩、任伯年等等藝術家,基本上都生活窮困潦倒,經過了很大的生活歷練,對藝術的追求執著不懈,甘于清貧才最后成就了一個個大師。再例如石魯、趙望云等大師,經歷了“文革”的迫害等摧殘,卻從沒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和信仰,強烈的時代使命感成就了他們的大師標簽?,F在很多人利欲熏心,和奸商勾結,暗箱操作,愚弄收藏者,給文化給藝術給這個時代抹了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起了阻礙的作用。事物的發展有高有低,經濟一旦有低潮的時期,沒有真才實學的所謂的一些“大師”們,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地位將會一落千丈。
如今書畫市場的混亂正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形成一部分收藏家和畫家勾結起來操縱整個書畫市場而牟取暴利的現狀。南山說,藝術本來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其價格不能高于國民經濟的實情。但現在很多所謂的畫家已經把藝術變為純粹為自己賺錢的手段。當下的書畫市場價格高得有些離譜,天價書畫作品層出不窮。由此可見,現在藝術品市場操縱得真的有些過火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與藝術的初衷已經背道而馳了。只有一些德才兼備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書畫大家的精品才是收藏首選。這樣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會永遠傳承下去,是真正留給子孫后代的精神財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