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與養生書大潮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26]
近年來,涌起一股健康養生圖書風潮,其肇源應是臺灣的吳清忠。他著的《人體使用手冊》2005—2006年先后在臺灣和大陸出版,成為兩岸最暢銷的年度圖書。吳清忠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什么靈丹妙藥,而是一本正確的人體使用手冊。他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中醫發現,錯誤的健康觀念所形成的錯誤生活習慣,以及對于疾病的錯誤處理方式,正是人體慢性病的罪魁禍首。因此他認為,只有恢復正確的生活習慣,了解中醫養生之道,才是使人體復原、不生病的智慧。 2008年,吳清忠又推出了人體使用手冊續集《人體復原工程》,提出養生是一種思考方式。身體出現不適不一定就是生病,很可能是身體對外來侵害的一種自我修復。所以身體出現了癥狀,應先思考身體在做什么,再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癥狀,而不是盲目求助醫藥。
這兩本書,成為當今這樣一個浮躁年代,不安的人群進入集體焦慮期后的引爆點?!皝喗】怠背蔀樯习嘧宓纳畛B,“看病貴”成為國人的心頭隱痛,怎么辦?國人回過頭來檢視,剛好遇上“將中醫通俗化”的吳清忠。他的飄紅,讓國內出版商發現了一個龐大的養生書市場。于是,涌現了中里巴人、馬悅凌、曲黎敏、張其成等數不勝數的專家、名家;于是,《人體使用手冊》之后,派生出了《人體經絡使用手冊》、《特效穴位使用手冊》、《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等養生指南?;蛟S,這些寫手冊、說明書的人,應該感謝吳清忠給他們開拓了一個不錯的營生。
簡單梳理完養生書的風起云涌,再看《黃帝內經》。在筆者看來,有關中醫養生的圖書、典籍往根源上溯,最后就是兩本:一本是養生始祖——《老子》;一本是中醫始祖——《黃帝內經》?!独献印芬粫锷婕梆B生的不多,多是原則、要訣?!独献印芬粫诹鱾髦胁糠肿志溆灺﹪乐?,理解起來有難度,相對而言,《黃帝內經》成書略晚,文字也較詳,講的內容也大多操作性強,比如四季養生、時辰養生,以及如何“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預防等。正如《老子》一書分“德經”、“道經”,上下共81章;《黃帝內經》也分為“素問”、“靈樞”兩部,但上下各81篇。何謂“素問”?其實就是黃帝與一個名叫岐伯的高人對醫學“平素問答”的對話錄;而“靈樞”的另一個名稱是“針經”,主要講針灸、經絡等診治方法。二者合起來為什么叫“內經”?一般認為,這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內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叫“ 內經”。
筆者研讀《黃帝內經》,覺得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首先,《素問》的前五篇(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是進入黃帝內經全書的門庭與要津,務必熟讀,其中又以“上古天真論”為甚。它簡直就是中國式養生的一把鑰匙。比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上古時候懂得養生之道的智者,能夠效法于陰陽之道,適應四季時令的變化,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過分地勞心勞力,所以能夠使形體和精神和諧,從而樂享天年,活到百歲以后才離開人世?,F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當作吃飯時的湯水一樣豪飲,把放縱的行為當作正常的活法,造成真元敗喪。由于不懂得要保持體內精氣的充盈,不知道有節制地使用精神,背離了生命真正快樂的大道,生活全無規律,所以活到半百就衰老了。
其次,黃帝內經與老子《道德經》的對應互讀關系?!饵S帝內經》其實是對老子有關養生、攝生的思想,即“長生久視之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闡述。所謂“養生”,簡單地講就是如何使內疾不生而身健壽長;所謂“攝生”,就是如何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饵S帝內經》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里也有一段論述“得道”的,談及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圣人在春夏養陽氣,在秋冬養陰精,以順應這個根本規律,所以能同萬物一道生發收藏。反之,就會摧殘本元,毀壞人的身體。所以,四時陰陽變化,是萬物的始終、死生的本源。違反它,就會有災害發生;適應它,則重病不生。懂得這些就叫得道。再比如,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妄為?!钡日Z句,也可以更好地幫我們弄懂《道德經》中所言:“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也;妄作,兇也?!苯柚S帝內經,我們得以讀懂老子的這段玄文。
健康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而時下健康養生讀物的“快餐化”以及閱讀者的“速食”心態,其實未必對社會、對個人有益。如果要推薦中醫養生書,我首選《黃帝內經》與《老子》。只要能靜下心來讀原典,哪怕就是啃進去一章兩章,領會其中的養生智慧,并對照“照顧”好自己的日常生活,養生就自在其中。如果把原典比作教科書,這里可以再推薦兩本參考輔導書:34位醫學專家合著的《全注全譯黃帝內經》(新世界出版社);王玨、曹軍著的《老子養生智慧》(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