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江擬將“南海一號”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名片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17]
座落于廣東陽江海陵島十里銀灘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首例將古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過程向觀眾展示的動態專題博物館。過兩天,博物館將迎來開館后的首個“5•18”國際博物館日。
至此,800年南宋古船“南海一號”從上水、進館至今,已滿18個月。
有幸成為博物館“婆家”的廣東陽江,以將“南海一號”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名片為目標,本著對“南海一號”“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宗旨,一年多來不斷將“南海一號”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推向更高層次,使“南海一號”的品牌效應不斷放大。
目前,“南海一號”已當之無愧地成為當地旅游業的龍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自去年底正式對外開放后,陽江的濱海旅游從此告別了秋冬時節的“淡季”。八方游客聞風而至,古文化熱浪襲人,為當地旅游業增添了強勁活力。
一年多來,陽江官方及旅游業界先后赴香港、上海、重慶、長沙、武漢等地舉辦了推介會。在每次推介會上,“南海一號”均成為旅游業界矚目的焦點。
官方數據顯示,在“南海一號”龍頭品牌的帶動下,海陵島去年全年的進島游客首次突破200萬大關,同比增長30.7%;旅游總收入達到10億多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6%。
將古船移進室內邊發掘邊保護,是中國水下考古的一次創新。去年8月至9月,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成功進行首次室內試發掘。目前,廣東陽江正在圍繞“南海一號”文化品牌的深度及廣度推廣,著手實施系列大策劃活動。
據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方面介紹,陽江將以“南海一號”為載體,打造文化會展綜合項目,包括以1:1的比例仿制“南海一號”古船,將古船設計成博物館的一個“輔館”;將建設“南宋文化長廊”、“疍家風情文化廣場”等。
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主館總面積1.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9萬多平方米,總投資人民幣近2億元,填補了中國乃至亞洲的空白,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世界罕見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開館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10多萬人次。
1977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向世界宣布的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博物館學會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據悉,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中央電視臺將再次走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做直播節目。(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