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假二代”的明天在哪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13]
在景德鎮的民間作坊,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高仿藝人”大都已步入了中晚年,如今,在他們身后又有了下一代的接班人。章一敲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女婿已經辦起了自己的作坊,兒子也打算干這行。在燒窯車間,章一敲耐心地教兒子怎樣看窯內的火候,而每當有客戶來時,兒子就會跟在父親身后察言觀色,學習生意經。據記者觀察,在景德鎮“仿古”業中,這種子承父業的現象很普遍。原因不難理解:對于孩子而言,長期耳濡目染,進入這種角色很容易;而家長呢,只要孩子愿意學,就會傾其所有,無私奉獻。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由于市場法則的一成不變,景德鎮瓷工們的生存狀態也無需更新,兩代人的文化角色便輕而易舉地得以自然延續。在復制贗品的同時復制上輩人輕松富足的人生,生存如此簡單,有多少窯工還會企望自己或下輩人去刻苦鉆研、勞心費力地成為標新立異、相對清貧的“陶瓷藝術家”呢?
從某種角度講,這種制假售假的“傳承有序”,很可能會斷送景德鎮千年的瓷文化傳承。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自宋代以來之所以能夠一直走在前端,關鍵便在于制瓷工藝的創新。從宋影青的燒造工藝、元青花的二元配方,到明清兩代顏色釉的使用,無一不是景德鎮制瓷人的祖輩們通過技術進步和藝術創新所取得的成果。而今天的景德鎮人,所鉆研的卻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讓自己的高仿品打進國內外拍賣場,如何用高超的做舊工藝蒙過專家們的“眼學”鑒定和“科技測試”。倘若真能泉下有知,面對著這樣一種“銳意進取”的“瓷都新氣象”,不知那些砸碎每一件贗品、終生致力于維護瓷都名譽的老輩制瓷人們,該作何感想?
關于瓷都的未來,景德鎮瓷局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承,雖然景德鎮的仿古瓷可說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但長遠看不會有發展前途,因為這種無限接近古代官窯的技術缺乏真正的創新。他強調,景德鎮當下的發展重點正是創意陶瓷。
我們不敢去貿然設想,“造假二代”們的明天會如何?中國文物市場未來的發展將如何?但如果古董交易能夠日趨正常規范,文物收藏能夠回歸科學理性,那么“二代”的生活也許會變換一種軌跡;相反,如果市場一如既往,那么他們則可以安居樂業,并精心培養他們的第三代、第四代……倘若果真如此,景德鎮的窯火還能燒得出中國陶瓷的蓋世奇葩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