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文化產業存5大問題 國務院多種措施推動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4-30
    據中國文化部網站消息,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托,文化部部長蔡武報告了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他說,近年來,國務院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推動文化建設理論創新,確立文化產業在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實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等。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局面。


      文化產業成為 社會資本追逐新熱點

      蔡武說,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蔡武說,我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厚,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潛力巨大。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涌進文化領域,文化產業成為社會資本追逐的新熱點。如以電子制造業和電子專業市場為主導產業的深圳華強集團,大規模投資文化產業,成為國內文化主題公園的新銳?;て髽I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制作的全球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成為廣西文化旅游的名片。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導產業的大連萬達集團,文化產業已上升為企業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旗下的電影院線公司擁有400塊電影銀幕,2009年電影院線票房收入居全國第一。

      蔡武說,隨著社會資本的大量進入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強,許多文化產業園區相繼建設和投入使用,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北京市已有文化產業集聚區21個,文化企業8000多家。上海市有文化產業園區75家,集聚了2500多家文化企業和2萬多名高層創意人才。江蘇省建成或在建的文化產業園區有60多家。文化部和北京市、天津市分別共建的中國動漫游戲城和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正式啟動,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建設工程順利實施,新聞出版總署與上海市共同推進張江數字出版基地建設,與重慶市共同建設北部新區數字出版基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文化產業已進入 快速發展新時期

      蔡武說,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局面。

      文化產業快速增長,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據統計,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6個百分點,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2008年至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優勢進一步凸顯,成為經濟寒冬中的一股暖流。隨著網絡、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

      文化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亮點,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日益突出?,F在,不少地方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行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朝陽行業和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出了積極貢獻。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湖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4%上升到2008年的5.1%,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6.5%。云南省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3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8%。近5年來,深圳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約20%的速度增長,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

      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國辦文化的單一局面,形成了多門類、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體系。隨著文化市場主體的日益增多,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更加豐富,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

      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2009年,我國境外商業演出團組數約為426個,演出場次16373場,實現演出收益約7685萬元。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4億美元左右,各類電視節目出口超過1萬小時,外銷金額共約5898萬美元。2009年1至11月,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94億美元,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為2009年的3.4∶1。成功舉辦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實現版權輸出2417項。以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代表的文化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社會資本進入步伐加快,文化產業多元化投資格局開始形成。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文化市場主體逐步壯大,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北方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加快立法進程 著手起草 《文化產業促進法》

      蔡武說,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從總體上看還不夠完善。文化立法比較薄弱,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法制保障,產業政策還需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蔡武說,要加快文化產業立法進程,著手起草《文化產業促進法》,推動盡快出臺《電影產業促進法》,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完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制定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蔡武說,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的宏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對新興文化業態的管理體制。整合行政和執法資源,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高管理能力,加大“掃黃打非”和版權執法工作力度,依法查處和制裁破壞文化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凈化文化市場,維護誠信、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駐外文化機構作用,積極協助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構建通往國際市場的平臺和渠道。

      蔡武說,要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尤其著力加強領軍人物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培養懂文化、善創意、會經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和各類操作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職稱評定制度,完善公平競爭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吸引財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注重海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指導組建全國性、區域性文化產業行業組織,發揮好行業組織作用。

      諸多領域基本實現對國內非公資本全方位開放

      蔡武說,目前,在演出、娛樂、藝術品、網絡文化、動漫游戲、出版物發行、印刷復制等領域,基本實現了對國內非公有資本全方位、全過程開放。

      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2003年6月,黨中央召開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2005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部署,要求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以及健全宏觀管理體制等。

      蔡武說,目前,全國共有123家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其中2009年轉企改制的有69家,超過了過去六年的總和。2009年,中國東方歌舞團、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等四家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轉企,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動了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向面上拓展。電影制片、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加快,24家需轉制的電影制片廠已完成22家,29家需轉制的省級電影公司已完成26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等45家電視劇制作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全國18萬家印刷單位和30家省級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部轉制為企業,580家圖書出版社除保留事業體制的少數出版社外,其他將于2010年年底前全部改制為企業,1069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或登記為企業法人。

      為給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2005年,文化部、財政部、原人事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2009年,文化部發布《關于促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民營文藝表演團體。

      蔡武說,目前,全國共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近7000家,民營電視節目制作企業2800余家,民營電影制片發行公司近400家,全國性民營出版物連鎖經營企業8家,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11萬個,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投資書報刊發行企業40多家,印刷企業2500多家,期刊版權合作50多家,中外圖書合作年均600多種。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華誼兄弟傳媒公司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生力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缺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 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

      蔡武說,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

      一、文化產業總量還不夠大、水平還不夠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相比之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給”相對不足,與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二、文化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

      由于起步較晚和文化領域條塊分割、市場壁壘等原因,我國的文化企業“軟小散濫”問題比較突出,規模普遍偏小,產業規?;图s化程度不高,產業布局不均衡,大規模、高水平、產業鏈完整的龍頭企業少,缺少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和骨干企業。文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高、核心競爭力不足,知識產權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企業的創意、研發、制作水平較低,內涵深刻、風格獨特、形式新穎、技術先進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從總體上看還不夠完善。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于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文化產業的創意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短缺,人才培養和激勵保障機制有待加強。

      四、文化貿易逆差仍然較大,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數量有所增長,但文化貿易逆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渠道比較狹窄,出口價格遠遠低于進口的同類產品,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傳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蔡武說,以演藝產品為例,我國引進和派出的文藝演出每場收入比約為10∶1,我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不及國外一個著名馬戲團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有鑒于此,蔡武說,要落實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雜技、展覽、廣播影視、出版物、動漫游戲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打造一批國際知名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實體、設立分支機構,實現文化企業在境外的落地經營。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重點文化會展,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藝術節、影視展、圖書展等國際文化展會和活動。

      五、盲目發展的苗頭一定程度存在,規劃、引導和調控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熱情高漲,競相上馬大型文化產業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遍布各地,各種資本也紛紛涌入文化產業。這一方面體現了各界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預期,也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對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發展、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已經出現,需要引起重視。

      蔡武舉例說,如全國有幾十個城市已開工或準備建設大型動漫主題公園或文化主題公園;不少風景區都擬上馬大型實景演出;有的文化產業項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產開發。這些勢頭如不及時加以規劃、引導和調控,很可能影響到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

      蔡武說,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的統籌規劃,堅持標準、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設。有選擇地建立和完善若干個集創意研發、產業孵化、產品交易、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示范園區,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信息、交易、展示平臺,為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對符合規劃的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建設一批提供研發設計、信息咨詢、生產制作、合作交流等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

      實現文化產業 又好又快發展

      蔡武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的指導思想是:自覺將文化產業發展融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全局,貫徹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市場主體,推進產業創新,擴大文化消費,實現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弘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加健全,文化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備;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明顯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此外,要全面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研究制定“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產業微觀活力。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與管理,發揮重大項目帶動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加強各項基礎性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文化消費,拉動文化內需。加強科技支撐,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