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上海世博會湖南館“桃花源里”菊花石啟運儀式在長沙舉行,據報道,此塊“桃花源里”巨型菊花石,發現于湘西的崇山峻嶺之中。整塊石頭寬280厘米,高120厘米,重近4噸。這塊菊花石正面雕刻有“湖南桃花源里”字樣,背面有數朵石菊花若隱若現。作為玩石頭的玩家,對菊花石并不陌生。當下,菊花石藝術品的價格也是日益走高。湖南瀏陽菊花石雕、福建壽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和四川廣元石雕為近代中國四大石雕,其中菊花石雕與青田石雕曾參展1915年的“萬國博覽會”,菊花石雕更是榮獲金獎,為中國的石雕行業贏得了聲譽。時隔將近1個世紀,菊花石雕再次亮相“世博會”,可謂“石頭里的菊花常開不敗”。
發現自乾隆年間
據傳,清乾隆年間,有人在湖南瀏陽縣永和鎮的大溪河床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石頭——乍看如同粗糙的河石,卻有一朵朵活靈活現的菊花嵌于石中。石頭輾轉傳到一位叫歐陽錫藩的秀才手中。歐陽錫藩平日擅長雕刻,見石如獲至寶,拿回家中,仔細揣摩,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不久,高雅別致的菊花石硯出現在歐陽錫藩的客廳,引來當地文人墨客齊來觀賞。逐漸地,這種石頭開始在當地成為“名石”。在清代同治年間的《瀏陽縣志》中,關于“菊石”有了明確的記載,“菊石堪稱菊石花,在縣東永和鎮側,大溪水過永和市,中流石亙如洲,無甚花卉,一望如旋渦堆積凹凸萬狀,如鏤如封,色蒼然可愛?!?
譚嗣同的最愛
據業內人士介紹,早期的菊花石雕刻大多仰賴天然,少有雕飾,到了近現代,菊花石的傳承是與雕刻分不開的。早期的菊花石品種不多,開采的數量也不多,為一些文人墨客所藏。因為菊花石產自瀏陽,所以很多瀏陽名士都是菊花石的追捧者,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末瀏陽籍名士譚嗣同,在熱愛菊花石的同時,他還干脆把書房命名為“石菊隱廬”。在眾多文人墨客的追捧下,菊花石成為當時很有影響力的文人的賞玩之品。據《故宮博物院院刊》記載,清朝內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硯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約七八寸不等。至光緒年間,瀏陽出現菊花石作坊,產品主要為淺刻和平臺雕刻的硯臺。至清末民初,瀏陽的菊花石雕業已相當發達,在產業化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刻石名家,創作的作品除了硯臺筆筒,還包括墨池、筆架、鏡屏、花瓶、帽筒等,技法也由淺雕過渡到浮雕、半浮雕、鏤空和圓雕等?;ㄐ我灿珊喌椒?,如“蝴蝶采菊”“蜜蜂采花”等等。當時的這些作品有流傳到現在的,也是玩家們爭藏的珍品。
那么,這么漂亮的菊花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介紹,在兩億多年前,包括瀏陽在內的湖南地區還是一片海洋,海底淤泥含有適量的鍶、硫、硅、鈣和二氧化碳,在淤泥形成巖石的漫長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生成礦物天青石和菱鍶礦,并以巖石或生物的碎屑為中心結晶,結晶體向四周輻射,如同一根根菊花瓣。正是因為見證了淺海成陸的地質運動,菊花石才顯得如此絢爛。在長年的開采下,菊花石也越來越少,屬于當地的限量稀有資源?,F在,湖北恩施、江西永豐、山西寧強等地也相繼發現了菊花石,但都不及瀏陽菊花石品質上乘,加工成藝術品的歷史、名氣也遠不及后者,在很多玩家看來,瀏陽大溪河水下的菊花石仍然是至今最優質的菊花石。
走向國際贏得喝彩
使菊花石名揚國際的,是一位叫戴清升的瀏陽老藝人。戴清升1889年出生于瀏陽農家,十幾歲時便投師學藝,研習菊花石雕,21歲時,他精心刻制了“仿古假山”,在清政府舉辦的南京南洋勸業展覽會上,與湘繡同獲殊榮,榮獲“稀世珍品”獎章。1915年,他費時近一年用上等菊花石雕刻而成的“菊花瓶”和“梅蘭竹菊橫屏”,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評委會贊其為“全球唯一品”,從而聲名遠播,也使得菊花石走向國際。
此后,戴清升又在長沙開設商號為“全球一”的菊花石商鋪,經營他創作的作品。他根據天然菊花石料的形狀、花形等進行構思,創作的作品遠銷海內外。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戴清升也沒有停止過他的創作,他有一組菊花山石名作,從1959年至1979年間曾長期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1982年,他年逾九十時創作的《金風拂菊引彩蝶》又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獎。從戴清升始,菊花石雕改變了以往只雕刻硯臺、筆筒等桌面用品的歷史,開始雕刻花屏、花瓶、盆景、杯、碟、壺等各種工藝品。他在傳統的平刻、浮雕基礎上,首創了圓雕和鏤雕技法,為菊花石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1987年,戴老以98歲高齡辭世,他培養的一批弟子,成為當今菊花石雕的接班人。今年在上海世博會湖南館亮相的菊花石巨作,就由他的接班人參與完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