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面對誤區:假古董還是“真文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24]
為了新建兩處“古風”建筑,南京600年歷史的明城墻部分地基面臨被破壞的威脅——這一破壞真文物換來“假古董”的舉動折射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面對的誤區。
南京明城墻水西門遺址由內甕城遺址和西水關遺址組成,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明城墻的一部分。這片遺址目前僅存明代建筑的地下部分。
自今年1月以來,西水關遺址的地面上開始施工,現場堆滿了各種建筑材料,幾十個工人穿梭忙碌,將在此修建一座4層的“賞心亭”,而東面的內甕城遺址上,將建一座3層的“孫楚酒樓”。
內甕城遺址上,南京市博物館的一支考古隊正在進行考古挖掘。一段近20米長、4米多高的城基已被發掘出來?,F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由于這里要建新建筑,他們抓緊進行考古發掘?!暗叵鲁腔鶗粫黄茐倪€不知道”。
發掘現場旁邊堆放著不少1米多長的條石,有些有明顯的凹槽和榫卯結構,還有類似插旗桿用的圓洞,類似古城墻的基石??脊湃藛T透露,這些條石是從西水關遺址的工地悄悄運到這里的。
這個名為“西水關內外秦淮河溝通建設工程”的項目由南京市秦淮區建設局負責。南京市規劃局工作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個項目提交了申請,正在審核建筑方案,還沒有核發建筑許可。
根據文物保護相關法規,涉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施工,必須經市級、省級文物部門逐級上報至國家文物局審批。江蘇省文物局文物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并未接到南京市文物局關于此事的函件。
南京明城墻博物館專家楊國慶說,古代甕城一般在城門外,而明代南京城則獨創了內甕城,多數為方形,只有通濟門和水西門的內甕城是船形的,在中國古代城墻中絕無僅有。通濟門內甕城已被拆除,此處的遺跡就更顯珍貴,它是南京船形內甕城的唯一實物見證,文物價值很高。
曾到水西門遺址調查過的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說:“像賞心亭和孫楚酒樓這樣的新景觀,放在其他地方效果可能會不錯,但是為了造景觀不惜破壞明城墻,就很不應該了?!?
他認為,盡管根據古籍記載南京過去確實有賞心亭和孫楚酒樓,但是具體位置和建筑細節都不清楚,從公示的材料來看,這兩座新建筑用的是現代材料現代工藝,最多算是仿古建筑,新建地基不可避免會破壞地下的遺址。
近年來,古跡重修項目方興未艾,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重建了唐代大明宮正門“丹鳳門”;山東濟寧計劃修建中華文化標志城;圓明園的重建屢次被熱烈討論。
然而,許多真正的文物卻日漸被冷落或破壞,安徽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壽縣千年孔廟被荒廢;武漢最大抗戰碉堡被拆除為立交橋讓路;廣州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變身夜總會。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中國目前在城市遺產的保護上存在‘真古董’不如‘假古董’的誤區。一方面,我們在不停地拆除城市里僅剩的‘真遺產’;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惜斥巨資修建‘假古董’,這些都是經濟利益驅動,是一種文化短視?!?
來南京旅游的臺灣人陳欣中說:“我們到大陸來旅游,就是要來看真正的古跡,真正的歷史,可是我發現,許多真正古老的東西在消失,令人痛心,要知道,真的文物一被破壞就無法修復了?!?
周學鷹等專家建議,遺址首要是保護,不能讓現代建筑侵入遺址的范圍,然后在營造周邊環境時可以安排仿古建筑。其次可建成遺址公園,成為市民的公共活動空間,把文化遺產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改善人文環境和人居環境。
《南京城市史》的作者薛冰說:“現在一提到弘揚地方文化和歷史特色,想到的就是仿古和復建,有關部門熱衷于打造歷史景觀,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違背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的核心精神--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他認為,真正的文化遺產并不能“打造”,最需要做的,不是用現代的技術來仿古,而是把珍貴遺產保護好,呈現出其本來的面目,避免它們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變得似是而非。
(記者顧燁、傅雙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