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思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20]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2009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思考
2009,中國文化產業逆勢而動,一路高歌。
國際金融危機如同一塊巨大的試金石,在世界經濟的一片萎靡之中,試出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真金白銀——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空前火爆,年產量繼美國、印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票房收入超過62億元,比2008年增長42%;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0%;網絡游戲市場規模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5%。以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為核心,以創新、創意、低耗、低碳為特點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國文化產業,經歷了2009年的逆勢上揚,正濃墨重彩地繪就一幅壯美的大江行船圖。
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的豐收之年
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增長點
今年春天,《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即將出臺。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共同組成“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跨部門工作小組”共同制訂的這份《指導意見》,被稱為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發布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進程的又一份重要文件。
3月15日,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正在緊張地對《指導意見》的諸多相關事宜一一落實。這份即將出臺的《指導意見》,對于那些在廣袤的文化市場中披荊斬棘、砥礪向前的眾多文化企業來說,這不啻于一道春信,它是我國文化產業與金融結合的第一個政策文件,旨在打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瓶頸,對于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皬?009年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到今年即將出臺的《指導意見》,不僅表明我國政府已將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更標志著在中國經濟新一輪深刻變革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亮點?!眲⒂裰檎f。文化產業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重要突破口。
2009年堪稱中國文化產業的豐收之年。據不完全統計,2004—2007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7%左右,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打斷了中國經濟在慣性發展路徑上的進程,在一片低迷之中,我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廣東、上海、云南、深圳等省市文化產業發展尤其迅猛,增加值比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5%—7%?!拔幕a業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顯?!敝袊嗣翊髮W陸貴山教授說,“中國文化產業2009年逆勢飛揚的事實證明,它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黃金產業?!?br/>
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認為,我國2009年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著四個特點: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熱潮持續升溫,新型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文化集群化、集約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明顯,政府為主導多元文化投資格局初步形成?!半S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方式節奏的提高,各級政府、各社會團體、企業投資者都紛紛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相當多的投資者把文化產業作為投資熱點,這個趨勢從2005年以來越來越凸顯?!睔W陽堅說。他預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文化產業的投入會持續增加,文化產業國有、民營、多元投資的格局將會逐步擴展,為今后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中國文化產業仍處于初始階段
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發展空間還很廣闊,發展環境亟須改善,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美國有68個,歐盟有25個,日本有6個,中國沒有。盡管我們國家有46個產品占世界同類產品銷售的首位,但是還沒有一個產品具有世界影響力,像美國的好萊塢、迪斯尼、百老匯、時代華納,德國的貝泰斯邁,日本的索尼等世界一流的文化產品,我們仍然難以望其項背?!斑@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沒有品牌,就難以在市場上居于高位,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回報?!睔W陽堅說。
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高書生認為,作為新興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屬于典型意義上的弱質產業,特別是同制造業、信息產業等成熟產業相比,呈現出成長性好與體量較小并存、盈利空間較大與先天發育不良同在等方面的顯著特征。
我國文化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這些差距表現在:
我國文化產業總量水平不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作的貢獻,遠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美國的文化產業占到整個GDP的25%,日本達到20%,而我國只占到2.6%。
缺乏骨干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有待于進一步增強。由于文化產業起步晚,文化領域條塊分割和市場壁壘嚴重,我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規?;图s化程度低,缺少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缺乏骨干文化企業。據調查,在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在400家最富有的日本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業。但遺憾的是,中國企業500強中,至今尚無一家是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人才短缺,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創意文化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事實上,從事文化產業的相關人員的素質遠遠不夠,專業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結構嚴重失衡。
文化產業融資問題依然非常突出,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目前,我國文化企業發展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缺乏。企業發展主要依賴自身的積累,通過金融市場融資困難重重。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沒有多少固定資產進行抵押貸款,限制了文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產業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配套政策不夠健全,需要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門類還有待于進一步劃分,還需要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鼓勵和扶持。
文化貿易逆差依然較大,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品出口數量有所增長,但文化貿易逆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變,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渠道還比較狹窄,我國輸出的文化產品價格還遠遠低于引進的同類產品。以演藝產品為例,我國引進和派出的文藝演出每場收入比約為10∶1,我國的節目在國外演出一場只有2000—5000美元,而美國國家的節目到我國演出一場動輒10萬20萬美元。我國具有國際水平的演出團體出國演出平均每場收入不到4000美元,即使是海外演出價最高的雜技芭蕾《天鵝湖》,每場也只有3萬美元的收入,而柏林愛樂樂團在上海的演出價達到每場33萬歐元。我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不及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我國文化產業從內容到形式,從市場到營銷同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些距離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尚處在初始階段,還有很多薄弱環節需要完善,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有待改進。歐陽堅說,“文化產業要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有待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br/>
文化產業說到底是文化
文化企業既要追求利潤更須重視社會責任
2009年3月8日,廣東省婦聯組織的“萬名母親網絡護衛行動”在廣東啟動。廣東是網絡大省,網民超過4500萬,其中未成年人占1/3。這兩年來,未成年人因受網上不良信息影響而沉迷網絡、荒廢學業,甚至誘發違法犯罪的事件屢見不鮮。通過這次活動,組織者希望讓互聯網成為一個綠色的信息通道,呼吁給孩子一個純凈、健康、文明的網絡天空。
“活動預計征集1萬個母親的簽名,但實際上有11萬母親簽下名字?!边@件事給上海交通大學胡惠林教授很深的觸動,他就此提出,“要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個命題“加一個必需的定語”,“要大力發展綠色的、健康的、低碳的文化產業”。
2010年1月8日發布的《2009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白皮書》中,我們驕傲地看到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2009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5%。中國網絡游戲正以著勢不可擋的趨勢一路高攀。然而,另一組數字卻不容我們樂觀。2月3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2009年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透露,我國主要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的比例約為14.1%,人數約為2404.2萬,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網癮。
這是兩組令人喜悅同時也令人憂慮的數字。2009年是中國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第十個年頭。迅猛發展的中國網游產業已成為全球數字娛樂市場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國際金融危機的一片緊縮之聲中,中國網游憑借政府的大力扶持、產品的日益豐富、市場的急劇擴張、出口的不斷增長,成長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然而,伴隨著網游產業的急速膨脹,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社會問題不容我們忽視。
“文化產業是一把高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文化企業不能只將眼光盯在利潤上,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焙萘终f, “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表明了我國政府對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清醒態度,但是文化企業一定要有長遠的、發展的眼光,決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以犧牲一代人的健康、犧牲文化環境為代價。文化產業說到底是文化,而不是產業?!?
荷蘭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對中國長期發展有濃厚興趣,曾寫作《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他認為,中國在近30年來所取得的非凡進步,是一個復興,而不是奇跡?!笆澜缭絹碓疥P注中國,”歐陽堅說,“在關注經濟的過程中也在關注我們的社會制度,在關注社會制度的過程中也在關注社會的文化基礎?!彼f,在西方人眼里,中國發展經濟的社會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研究的合理模式,因為它背后有深層次的文化背景。
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屬性,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越來越重要,我們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由此集中體現,這是文化的力量。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得力于我們對文化屬性、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我們只有在豐收之后繼續保持清醒,看到差距;在推動文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更加重視文化的公共責任,才能使文化產業實現新的跨越。
記者 李舫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