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鑒寶七成贗品 收藏罕見"恐龍蛋"當作鵝卵石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19]
作為黑龍江省最大的保管、研究、展覽黑龍江歷史、文物、藝術與古生物等的科學中心,這里每天都有大量懷揣“寶貝”前來咨詢的市民———
日前,兩位外地人捧著三角兜來到省博物館,打開三角兜,里面裝著一個錦匣,錦匣被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巴掌大的“烏龜琥珀”呈現在大家眼前。經專家鑒定,這件被主人看成無價之寶的物件竟是一件現代塑料工藝品。兩位鑒寶人失望地走了……
據了解,類似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省博物館上演。該館每天都要接待數以百計的咨詢電話和鑒寶市民,而所鑒定的“寶貝”七成是贗品。前來鑒寶的群眾也展現出有趣的市井表情。
來時舉家上陣,鑒出假貨扔下老娘
“每天到省博物館鑒寶的市民有幾十撥,有神神秘秘一個人來的,也有前呼后擁十幾個人一起來的,舉家前來的也有許多?!别^長助理丁元海講起這樣一件事,去年夏天的一個周日,7名年輕人簇擁著一位老婦人來館鑒寶。經了解,這7人分別是老人的三個兒子、兩個兒媳婦和兩個孫子。一行人前來鑒定的是老人保存的一塊“祖母綠寶石”。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老婦人剝開了四層軟紙,“寶石”露出面目,呈綠色,有大拇指指甲大小。經專家鑒定,該“寶石”并非祖母綠,只是一塊很常見的馬來玉,兩者價值有天壤之別。得知結果,三個兒子都很失望,各自走了,最后竟剩下老人沒人管了。
據介紹,在專家每天見到的市民藏寶中,由于價值和關注度等原因,以文物居多。而不同年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古玩,價格相差懸殊,贗品也很多。記者在采訪時,巧遇一位來鑒寶的男子,他得意地宣稱懷里藏著名貴、難得的“寶物”,當專家告訴他“寶物”是民國時期的贗品時,男子目瞪口呆。
普通百姓家傳餐具竟是清宮老物件
為了解自家“寶貝”的歷史淵源、價值幾何,一些以往隱匿于百姓家中的“寶物”見光了。這些收藏于民間、幾代人相傳的物件,有的確實讓鑒定專家“開了一回眼”。
去年末,一位六旬老者在孩子的陪伴下,給專家展示了一個帶蓋青花大瓷碗。老人介紹,這是祖傳的,以前只有除夕全家人吃團圓飯時才使用一次,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專家鑒定,從該瓷碗的釉色、青花,到款、型等特征判斷,應為清中期官窯出品,不排除是宮中物品,屬難得一見的藏品。
對此,一家人表示,一定好好收藏。至于是否還用做餐具,他們笑稱,老輩傳下來的規矩也不能改啊,到時拿出來擺個樣子,圖個喜慶吧。
市民兜里揣著罕見“恐龍蛋”
每天揣著幾千萬年前的“恐龍蛋”出門、工作,這事你相信嗎?日前,省博工作人員就接待了這樣一位“搞笑”市民。自然部工作人員王承海介紹,一中年男子來到館里說,正好路過這里,便想讓專家看看包里的一枚“鵝卵石”,有沒有保留價值。男子拿出的“石頭”呈黑褐色、扁圓形,直徑約15厘米。研究古化石多年的王承海一見此物,就覺得與眾不同。經過仔細考證,鑒定“石頭”是一枚有著幾千萬年歷史的“恐龍蛋”。
據了解,在省博物館里也有一窩“恐龍蛋”,約10枚,由于還沒有分化,因此從品相到外殼硬度均遜色于男子包里的這塊“石頭”。
據介紹,近年市民拿來鑒定的化石多為沙石中出土。1998年大洪水過后,大量古化石被市民發現,一些熱心于文博事業的市民主動前來捐贈。這些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披毛犀骨架、野牛掌骨等,其中還有一具完整獵狗頭骨,對遠古生物鏈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