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大眾收藏經:老照片持續受熱捧 老油畫價值被低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02
    “找得著、看得懂、買得起”,不求最貴,但求最可心。這也許才是大眾收藏的最高境界———



      當拍賣市場上不斷爆出“億元天價”藝術品的同時,也將這個市場的準入門檻越抬越高,最終成為極少數富豪們的游戲項目。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單一的拍賣市場并非收藏領域中的唯一標準,如果僅僅跟著拍賣、富人的腳步跑,那將會進入到藝術品收藏的最大誤區之中?!懊耖g收藏”的概念已經到了必須要提一下的地步了?!罢业弥?、看得懂、買得起”才應該是藝術收藏的正確方向和目標,而其中個人興趣是最主導因素。曾有人專門收藏從明代到今天的各種民間糕點模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上面,其實凝結著中華民族最細枝末節的文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本文介紹的這幾位資深圈內人士,平常的工作都是接觸的高端藝術收藏品,而私下里又幾乎都有自己的獨特愛好:不求最貴,但求最可心。這也許才是大眾收藏的最高境界。

      秦風 臺灣收藏家

      銅版畫并非印刷品

      問:如何區分銅版畫和照片呢?

      答:用放大鏡看作品,發現有網點的就是照片。

      問:書籍畢竟會有很多的發行量,會影響其中銅版畫的收藏嗎?

      答:如果是當今技術條件下的圖書發行,肯定收藏的價值不大。但當時西方社會中各類出版物的發行數量普遍不多,一般也就在1000份左右,最多不超過2000冊,發行數量不是問題。

      問:中國題材的銅版畫作品,其最大的價值何在?

      答:西方人關于中國的銅版畫記憶,其實僅僅限于晚清時代,歷史本身很短,留下來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等到照片出現的時候,由于當時攝影技術、器材等的初級階段限制,印刷出來的效果比銅版畫還要差,因此這一階段出現了銅版畫、照片并用的現狀,甚至很多出版社將照片再翻刻成銅版印刷。最后,隨著照片的大量使用,銅版畫采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僅僅是繪畫、印刷等技術方面的價值,還有歷史文獻性方面的價值,共同形成了銅版畫頗有潛力的收藏前景。

      當年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大量誤讀,會不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早就過去的那段歷史,誤讀了又有什么關系呢。我的理念是:先研究、再收藏,沒必要馬上判斷其中的是非。

      問:從當年西方社會出版的書籍、畫報中剪裁下來的“印刷品”,能成為可以收藏的藝術品嗎?

      答:西方人關于中國最早的圖像記憶,最大規模的一次始于當年英國爵士馬戛爾尼率領使團覲見乾隆皇帝之行,隨團出使的畫家利用畫筆記錄了當時清朝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貒?,這些“紀實”繪畫作品被制作成銅版畫廣泛印刷在出版物中。隨著19世紀攝影術的誕生,各類出版物中的圖像逐漸被照片取代,而當時廣為傳播使用的銅版畫卻因此成為珍貴的收藏品被各路藏家追捧。在18-19世紀期間,西方社會形成了美術、印刷和傳播三位一體的出版模式,由于銅版本身所具有的精細線條感,成為當時印刷書籍、畫報的首選刻版。與后來的照片不同,印刷成品與原版之間是“一對一”的關系,就如同今天的版畫概念,能找到當時的出版物,每一張圖像就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藝術作品。

      曾經是報社記者出身的秦風,第一次接觸銅版畫就幾乎是一見鐘情地喜歡上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本書《大清帝國印象》,讓秦風率先注意到了其中的學術價值,尤其是其中的銅版插畫。之前,已經有日本人開始有意識地大量收集西方關于本國的圖像資料,來源之一就是在18世紀前后西方社會的出版物,而中國人對于這個領域知道的人不多。

      盡管十幾年前秦風開始收藏時,這個市場中的銅版畫價位并不高,比如一幅珍貴的慈禧像僅為4000元。但為了一次難得的收藏機會,秦風還是不得不向銀行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換來資金進行購買。

      當然樂趣還是第一位的。今天的中國人對于幾百年前“大清帝國”的印象,基本全憑文字想象和影視劇中的形象參照,而當時西方畫家們筆下的“中國人”形象,也并非全是完全可信的“紀實”作品?!罢`讀”也就成為秦風收藏中的最大樂趣之一,比如我們在故宮中瞻仰的威嚴的康熙大帝,在西方人眼中卻變成了一個“滿臉麻子、瘦削枯干的小老頭”。

      李欣 華辰拍賣影像部經理

      “老照片”持續受市場熱捧

      問:影像市場的具體分類有哪些?

      答:簡單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反映歷史的“老照片”;記錄今天的“紀實攝影”;展現未來的“當代觀念攝影”。

    問:現在老照片市場很熱?

      答:是這樣的,拍賣市場主要代表的是一個交易平臺,它是市場發展狀況的一個階段性反應和結果選擇。但在影像學術領域中,老照片、紀實攝影和當代觀念藝術都是不可缺少的,哪一個都不能丟棄。

      問:目前影像拍賣市場中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向?

      答:以前單張作品交易比較普遍,今天常常會出現一位藝術家的一組作品,這比較符合攝影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

      問:什么題材的老照片最流行呢?

      答:2008年時梅蘭芳的一張老照片創出成交高價,2009年我們公司倉庫里就一下子堆滿了“梅蘭芳”,這就是市場的風向標作用。我其實預測不了市場的走向,最深不可測的就是目前的市場。

      問:影像方面的藏家今天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

      答:國內整個影像收藏市場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市場很需要逐步培育,藏家也需要教育,市場規則方面的建設也不是很完備。投資方面的需求似乎過于旺盛了,很多藏家買完照片后常常就鎖進柜子里了。

      在國內短短幾年的影像拍賣市場中,李欣和她供職的華辰拍賣公司的名字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義:她在2007年春拍中首創了中國影像拍賣專場。從此,國內的影像拍賣市場正式啟動。問到李欣的個人收藏興趣時,她回答說:生活中滿腦子也都是影像,這輩子就跟影像“死磕”了。

      與目前拍賣市場上中國傳統書畫走強的趨勢相一致,影像作品板塊中“老照片”持續受到買家追捧。在李欣看來,這是現階段市場的一個真實反映,前幾年曾經火爆的當代攝影作品由于價格偏高,而且很多藏家看不懂,所以老照片成為今天影像市場中的主流。

      在老照片市場中,郎靜山的地位就相當于近現代書畫中的齊白石,幾乎無人不知,其攝影作品也普遍處于高端價位之上。其實,收藏圈內流行“南郎北張”之說,南郎是指郎靜山,而號稱北張的張印泉則似乎知名度不足。在2009年秋拍中,李欣就征集到了張印泉的一組重要作品,包括533張底片和214張原版照片。與郎靜山“唯美、寫意”的攝影風格不同,張印泉作品中更多表現出北方漢子的氣魄風格,畫面在取景上往往比較大,而人物相對比較小。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很多征集到的作品中,還附有藝術家當年的日記、保存完好的膠片袋和一些器材輔料。這些都為作品的最終價值不斷加分,因為它們將作品當時的人文景觀和歷史事件背景的側面材料交代得清清楚楚,作品線索一目了然,非常利于藏家們做出準確的價值判斷。

      林松 世紀翰墨畫廊主人

      “老油畫”整體價值被低估

      問:在你的日常經營活動中,“70、80后”的當代藝術和“老油畫”相互之間有交叉嗎?

      答:前一個是生意,后一個是個人趣味,是兩條平行的線。接觸“老油畫”屬于機緣巧合,一次在香港拍賣場上碰到了,發現價格很低,而且被淹沒在眾多拍品中,覺得很可惜,就開始收藏了。

      問:“老油畫”的藝術家群體似乎不是很有名氣?

      答:他們大多數經歷坎坷,屬于中國油畫史繞不過去的一群人,學術價值很高,作品藝術性也非常強。但這樣的作品很不好找,而且大部分資源集中在香港、臺灣和海外市場,目前主要的購買途徑是拍賣場和私人收藏家。

      在國內當代藝術圈中,低調、隨和的林松可是“元老級”人物,當初從中央美院畢業兩年后就開辦了自己的畫廊,十幾年的風風雨雨成就了今天的“世紀翰墨”。生意場中林松經營的是“70、80后”藝術家群體,標準798風格式的當代藝術。但在私人收藏領域中,林松最傾心的則是“老油畫”。

      所謂“老油畫”,主要指20世紀初開端的中國油畫史中那些第一代油畫大師們的作品,包括大眾熟悉的徐悲鴻和林風眠。當然更多是普通人并不熟悉的那些藝術家:李鐵夫、關良、陳抱一、龐熏琴。這一類作品的區間大概從上世紀20-30年代的“民國”時候起,截止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科班出身的林松始終認為,好畫賣出好價錢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要有歷史傳承,不能憑空而來。相比于近現代中國書畫傳承有序的背景,近現代油畫就不成什么體系了,而如今市場上火爆的所謂“寫實油畫”,其實與“老油畫”是一脈相承的。后面的“寫實油畫”貴,必然帶動前面的“老油畫”價格上漲,因此“老油畫”的升值潛力值得期待。

      2009年春拍中出現的“林風眠贗品”風波,讓人們見識了“老油畫”市場巨大的風險,在中國油畫市場中,贗品最泛濫、最猖獗的板塊就集中在這里。因此林松強調,“老油畫”其實是一個很專業、技術含量很高的收藏領域。而且作品流通數量也很少,資源極其有限,所以基本不太適合普通收藏者介入。

      即使是如今當代藝術市場急劇下滑的時候,張曉剛等藝術家的作品也動輒上百萬元,而“老油畫”的價位最高也就在幾十萬元,林松判斷應該是被嚴重低估了。當然,這些“老油畫”作品由于當時材料的限制,作品普遍尺寸較小,大部分藝術家也不太為大眾所知,因此目前正處于“價值洼地”區域。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