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成“考古癡” 30年收藏2噸多文物殘片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02]
專家表示,文物碎片依然有一定文物價值,四川博物院將挑選學術和文物價值高的進入展廳
大大小小上萬片陶器、石器、瓷器、青銅器殘片,裝滿了20多個大紙箱和8個大編織口袋,涉及的年代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不要以為這是哪個專業博物館的收藏,它們屬于一位成都老人——77歲的周爾泰。10余年的業余考古生涯,20余年專業文物工作,考古成“癡”的周爾泰在成都各工地、考古發掘現場靠手刨、湯勺挖,揀到的這些殘片,堆滿了一個家。周爾泰耗費數天將所有殘片集中到一起并按年代分類的工作,昨日終于結束,他松了口氣說,要將這些“寶貝”全部捐贈給四川博物院,“那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br/>
半路出家公務員成“考古癡”
提起周爾泰,成都文博考古界沒幾個不認識他的。他曾是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文物保護科科長,已經退休16年。如今已滿頭銀發的周爾泰,依然和考古脫不了“干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將他返聘為副研究員,參與成都考古工作。
“我是愛文物愛得要命?!敝軤柼┱f,他是40多歲時突然轉向考古的,對于那個轉變的“節點”,老人家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周爾泰梳理記憶:“我是解放后成都第一批公安戰士,先后在城建、人防、青羊區政府工作,在查抄辦公室工作時,經常因為寫不起文物的名字去川大請教專家?!?br/>
漸漸地,那一件件蘊藏著中華文明的文物讓他難以釋手,在上世紀70年代,年已不惑的周爾泰成了業余考古愛好者,寧肯不吃午飯,也要擠出時間四處考古:在工地挖出的泥土堆里搜尋,一把已經磨去勺頭的湯勺就是他的考古工具。1982年發現成都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方池街遺址,發現成都第一件完整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寫下太多“傳奇”的他,1984年轉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物處轉行從事專業文物工作。
專揀“石頭瓦塊”家成殘片展廳
30多年來,周爾泰從各個工地、考古發掘現場揀回一片片殘片,如今已經有2噸多重,分裝在20個大紙箱和8個大編織口袋里。其中,大的是缺幾個口的陶器,小的僅有硬幣大小,他稱這些為“文物標本”,隨便拿起家成殘片展廳一片,周爾泰都能說出出土地點、年代、用途。
對一件大拇指寬、六七厘米長的青銅器殘片,周爾泰很是推崇。這件青銅劍殘片的高齡在2500歲以上,至今表面仍像鍍了層合金般光潔如新,“經檢測,這件戰國蜀劍采用的是高級合金冶煉技術,含有鉛、錳、銅等10多種金屬元素,在當時都屬于世界領先水平?!钡吘故菤埰?,所有文物都缺胳膊少腿,周爾泰手捧一件南北朝時期的“缽”,很是痛心:“要是不缺這個大口,肯定可以定國家二級文物,出土時被挖掘機挖破了?!?br/>
為寶貝找新家他要捐贈給國家
從事考古工作這么多年,周爾泰每每發現有價值的文物,第一件事便是上報?!爸辽偕辖涣藥装偌滟F文物,這些都是有收條的?!币驗橹鞴懿块T不收殘片,這兩噸多文物殘片便成了周爾泰的個人收藏,其中還有些古人遺骸。雖然歷經三四次搬家,但他一件也沒落下,“每一件出土文物背后都有個故事,盡管成了碎片,但也可能藏有遺址的線索,我舍不得扔啊?!?br/>
老人一直尋思著,要為這些文物殘片找個最穩妥的“家”。日前,他聯系上四川博物院,表達了捐贈意愿,引起川博的重視。博物院派出一位書記員專程到周爾泰家,詳細查看所有殘片,寫就報告并立目錄。昨日,四川博物院外聯部主任李江濤表示,肯定會接收周大爺這批“文物標本”,“像一些秦磚都很不錯,和漢代畫像磚比,秦磚很少見。下一步,典藏部將向學術委員會匯報此事,組織專家去現場查看,挑選學術和文物價值高的進入展廳?!?br/>
周爾泰收藏的這些殘片究竟是不是文物,能否個人收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說,文物成了碎片也算文物,依然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耙驗樵诂F代的很多基建項目現場,都能采集到很多這樣的樣本,在古玩市場上基本無法交易,沒什么經濟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