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躍遷:新時期中國藝術品市場基本特質的思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01]
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當代,相對于其他經濟類市場的發展來說,還尚是一個正在建立與發展過程中的新興市場。面對與實物類經濟市場的不同特質,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新時期究竟有哪一些新的特征表現。
首先,雖然藝術品市場的核心仍是供需關系的矛盾與平衡,但供需更多地受非經濟因素偏好的影響與支配,特別是藝術品市場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很高,波動及隨機性因素對供需關系、甚或是市場狀態的影響較大。
所以我們在研究與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與簡化這一基本的前提,也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能真正地展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些個性化的特征,而不是以個性化的東西去掩蓋市場所應有的共性特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
其次,藝術品市場中的消費與實體經濟市場中的消費特性存有差異,除相應的投資特性外,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的不同特性,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藝術品市場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類市場對消費的不同理解與解讀。
這種不同可以看作是藝術品市場的一種重要特質與本色??梢哉f,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關消費需求的研究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最為核心與敏感的部分,也是我們當下做得非常不夠的部分。具體來說,中國藝術品的消費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精神勞動的獨創性。藝術家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勞動,比起物質生產勞動,具有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二是精神產品生產的階段性。一般精神文化產品都具有精神內容和物質支撐兩重性,這是藝術品生產過程的階段性決定的。這兩個階段不同性質的勞動過程,使藝術品的精神消費由觀念形態轉化為物質形態,亦即精神內容和物質形態的統一。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前一階段的精神生產過程,因為決定藝術品本質的不是它的物質載體,而是它的思想內容、審美價值和藝術水準。三是價值與價格的不統一性。物質產品的價格是根據創造這一產品的使用價值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與價格相一致,這是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精神產品則不然,它不可能像物質產品那樣精確地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與價格往往很難統一起來,因而藝術品就難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等價交換。不僅如此,由于文化傳統、藝術時尚、國民素質等種種原因,精神文化產品的價值與價格還會出現背離甚至嚴重背離的情況。四是審美價值的永恒性。物質產品的價值是由它的使用價值所決定的,表現為物質形態;而精神消費品即使常常也表現為物化形式,但它之所以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精神審美需求不是物化形式本身,而是通過物化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性的東西,即它的審美價值。
第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高敏感性與脆弱性。
說其敏感性,主要是由于其離實物經濟形態較遠,人們對其狀況及規律的把控始終處于一種信心不足的狀態,所以實物經濟市場上揚,藝術品市場會表現出6~8個月的滯后期,而實物經濟市場下跌,藝術品市場往往會應聲而降,反映出較高的響應性來。并且藝術品市場的脆弱性更多地來自市場規模不大以及市場化體系不健全等幾個方面。藝術品市場的這些表現,導致了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與流弊,尤其是脆弱性的聚合與釋放的難以預知性。當然,可控性在這時就會是一個更加難以把握的問題,這是由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所決定的。
第四,中國藝術品審美價值及學術價值的發現與挖掘所呈現出的巨大空間,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投資打開了通道,從而使藝術品市場成為最適宜投資的市場之一,并頗具想象與操作空間。
關于藝術品市場投資過程中的唯一性、高成長性及相對的資源稀缺與運作上的穩健都已構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投資的一個重要看點與支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一要看中國藝術品的屬性,即價值構成的5個方面:即物理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及市場價值。另外,還要具體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資本屬性,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產品,是一種極易被資本符號化的投資形式,關鍵是如何做好價值的認識、發掘與推廣。
第五,藝術品市場資源的稀缺性主要指的是完美性及高端性資源的存世數量,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量上的泛指。
在藝術品市場中,越是典范、越是經典就越容易得到追捧,藝術品市場的精神性消費決定了其高端市場的這一基本定位。越是追求完美的、高標準的,往往就是高端的,而高端的藝術品,又往往是稀缺性的。人們追逐完美的、稀缺性的、高端的藝術品,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一種最活躍的趣向力量。
第六,中國藝術品市場是一種面向文化的生態化的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以價值構建為主線的學術、創作、市場運營及其相應的環境是一個狀態化的共生狀態,其中,多樣性及強調普適價值的整體性是這種狀態存在的基本核心。所以,在進行中國藝術品投資及市場運作時,提高眼界并不斷地學習與發現新的價值點與市場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個人偏好是一種藝術把玩的心態,如何在資本競合中實現勝出,更多地還是靠認識,特別是對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生態化存在的認識與理解。
第七,藝術品市場是一個以信心為基座的體系,金融風暴動搖了不少投資者的信心。
當投資市場整體出現問題的時候,這些投資性的資金就會從藝術品市場中撤離。蘇富比2008年秋拍的不佳表現,很快被認為是全球藝術品市場“轉熊”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中國藝術品市場2009年秋拍的良好表現又往往被一些人士解讀為牛市的來臨。但也有專家認為,有珍藏價值的藝術品因為存世量有限,所以并不會因為一次金融危機就貶值,而只是讓它的價格回歸合理。但精神消費及來自社會的需求會不斷地培養與壯大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信心,并在主動壯大與發展的過程中,使更多的關于信心建設的機制建立在一個理性的體系、甚或是體制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在盲目的投機中消減應有的信心基礎。不斷增長的需求與不斷成長的藝術,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信心建立的重要支撐點。
第八,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源配置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規劃與導向,但資本化導向的趨勢在進一步增強,在很大程度上,資本會一步步成為藝術與市場價值對接的重要推手。
例如中國傳統書畫是這個市場中典型的稀缺資源,所以通常高進高出。中國古代繪畫不同于當代藝術,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性,而且經過歷史的考驗,優秀作品具備了美學與市場價值的一致性。資本的介入帶來兩點變化:一是參與拍賣的人數逐漸增多,不斷有新人入市;二是現在的拍賣市場不同于以前,很多人通過藝術品拍賣進行金融投資。收藏不僅僅是出于投資和保值,更是一種社會認同過程,即在競買過程中與藝術品一起成名,同時也滿足了實現高端財富的配置功能,購買者更多看重的是品牌效應,以及對公司整體形象、綜合效力的提升。
第九,中國藝術品市場讓我們正在面對著一個事實,如何完成從區域市場向世界中心市場的邁進與轉型。
在這個問題上,逆戈森規律的非物質經濟原理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其中最大的啟示是在世界財富中心非物質化大轉移中,我們要在反思經濟學的創新機制中,走出發達國家為我們布下的承接產業遞度轉移與城市化的誤區,選擇一條非物質經濟、文化創意經濟自主創新的跨越發展之路與全球生產方式演進中的產業升級之路。從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國際化的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成為國家創新機器與全球競爭戰略選擇的一部分,國際競爭已由物質資源的占有轉向文化領土與產權的擴張。二是產業化的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正無孔不入地在進行產業融合,從而推進由產業鏈到價值鏈的提升。三是資本化的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與資本的對接是由資本的逐利本性決定的。這既說明了藝術的價值又說明了資本的眼光。任何現代化的市場發展如果沒有金融與資本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不同的場合,我們都在反復強調,中國藝術品市場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一個強大而又體系完善的藝術品資本市場的支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