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打造新平臺 催生新市場 引領民間收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3-01]
文化創意產業風頭正勁,被認為是不占用自然資源、完全通過人文的創造性實現文化增值、經濟增長的良性發展模式。藝術品收藏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正是在“創意”的引領下,民間收藏才得以蓬勃發展。
“創意”開拓新領域
收藏自始至終都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許多收藏領域和藏品依靠創意的發現,從不起眼到被重新認識,實現了嶄新的價值。
“一條南京路,百年老上?!?。老上海的十里洋場,老上海豐富多姿的歷史遺存,對上了年歲的老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難以忘卻的。對年青一代來說,卻又是他們極想了解的歷史文化。而這一切,我們都能從上海彭學偉先生的陳列館里找到答案。
彭先生專門留心收集與老上海有關的歷史遺物,對南京路的歷史文物收藏尤其感興趣,每發現一件能代表老上海歷史的南京路各大商店的實物,他都如獲至寶,想盡辦法要把它買下來。他認為,自從上海開埠后,南京路逐漸成為上海最繁華的街道和商業中心,如果不注意及時收藏與它相關的老物品,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一些歷史記憶將消失。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尋尋覓覓,如今,彭學偉已收集到老上海歷史遺存一千余件。人們可以從那些琳瑯滿目、落滿歷史塵埃的器物中,深切地感受到昔日上海南京路繁華的歷史風云、文化底蘊和商業氣息。比如,瓷質的過濾飲水器,紙質的團扇,鐵鑄的人體地磅秤,冰激凌鐵筒,各種包裝盒,制作考究的禮帽,大新公司開業紀念宣傳畫,永安公司化妝小鏡子,大英牌鐵鑄香爐,還有老式手搖縫紉機、老式火熨斗、老式手風琴、老式收音機、老式唱機等等,洋洋大觀,包羅萬象。
彭學偉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南京路上開設一家“百年南京路歷史陳列館”,展現昔日上海灘的風采,讓游人充分領略南京路的歷史文化。
“創意”打造新平臺
互聯網憑借多、快、好、省等特點,正在不斷改變著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也同樣給沿襲了千百年的收藏活動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為傳統收藏打造了新的平臺。
一直以來,喜歡收藏的朋友經常光顧的地方不外乎是古玩市場、文物商店、畫廊及拍賣會,但如今這種局面卻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通過網絡搜羅來自各地的藏品正成為收藏愛好者們的新選擇,“網絡古玩店”的創意徹底改變了藏品交易的傳統格局。
以往一些藏家為了能得到一件心儀的藏品,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去地攤、古玩市場、文物商店尋覓。有時為了找到一件有價值的寶物,不得不輾轉百里、千里,花費極大。而今,收藏愛好者足不出戶也可以進行收藏,只需輕點鼠標,坐在家里就可欣賞或購買天南海北的藏品。藏品網上交易的普及,極大地縮小了地域限制,給藏家帶來了無限的便利。在淘寶、易趣等網站上,有收藏品交易專區,24小時全天候隨時恭候。它們讓廣大藏家跨越了時空界限,在點擊鼠標中即可輕松擁有自己喜歡的藏品。
“創意”催生新市場
收藏熱的興起,促成一大批新興收藏市場應運而生,快速發展壯大。這些富有創意的收藏市場,具備了藏品交易、拍賣、展示、鑒定、研討、修復與保護等多種功能。有的還是綜合逛、賞、購、游、吃、玩為一體的綜合旅游觀光景點,成為都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報國寺在北京市民的心目中曾經遙遠而陌生,它的代名詞似乎只有一個:古廟。近年來,北京報國寺在全國文化收藏品市場打出創意文化產業品牌。這里以古玩、字畫、古籍、手工藝制品、文房四寶等文化產品的銷售而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收藏交易中心。除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產品為世人所熟知外,這塊風水寶地還是收藏家、海外游客、大使館外交官、專家學者、演藝界名流經常光顧的地方,使得這里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人文景觀。傳統的地攤古玩交易方式、獨特的民俗趣味、千奇百怪的藏品、一流的市場設施、巨大的客流人氣,吸引了不同膚色、語言、階層的人到這里購物淘寶,大量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收藏品由這里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正是報國寺不斷聚集起的古典文化氛圍,也才有了越來越多有志于此道的商家的加盟,同時形成了京城一種別具特色的商業現象,成為北京這座文化古都的一張城市新名片。
“創意”展示新品位
中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因此,送禮也就成了常見表達情意的一種溝通方式?!?0年代送點心,80年代送煙酒,90年代送花籃?!边M入21世紀,送禮送高雅,送禮送文化,送禮送知識,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審美品位的提升,收藏品已經慢慢成為禮品市場的寵兒。逢年過節,熱鬧紅火的禮品市場中,原本限于“圈內人”玩賞和投資的藏品,正以高雅精美的禮品形態沖擊著大眾的感官。不少經營玉器、瓷器、錢幣等收藏品的商鋪,禮品購買占了其收入的一半左右。這些收藏性的禮品極具創意,大多可以個性化定制,而且具備很深的文化內涵,為禮品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
由香港資深設計師專業策劃設計的古代錢幣收藏禮盒——《錢到家》(乾隆、道光、嘉慶首字“乾道嘉”諧音“錢到家”),有財源滾滾、財運亨通之寓意。錢幣均為經過專家鑒定的乾隆、道光、嘉慶時期古幣真品,限量發行。外觀設計酷似一本古籍(32開大小),內裝嵌有乾隆、道光、嘉慶時期古幣各一枚的鏡框,富有創新性、藝術性和紀念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