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國向公眾集中展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2-26
    (記者 劉舒凌)民俗傳統節日元宵節前夕,中國文化部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在此間展開為期1個月、以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全國少數民族調演活動。

      據了解,所謂“調演”,是指調集文藝團體或演員到一起演出。2月27日至3月30日,20余個民族近2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2000名少數民族人士將向公眾展示朝鮮族農樂舞、滿族二貴摔跤、蒙古族馬頭琴、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本社記者從此項調演承辦方中國藝術研究院了解到,經精心挑選的、近120個節目將在“巴蜀羌魂”、“侗族大歌”、“草原之夜”、“多彩哈達”等9個專場活動集中呈現,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此次調演中包含多個民族特有的神秘、獨特樂舞,展露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如“肥套”, 是毛南族還愿等活動的總稱,稱為“族寶”。1000多年來,這種神秘、獨特的儺文化,集巫、道、佛三教于一體,保持著性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的遺風。

      來自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肥套”表現形式有儺歌、儺舞、儺戲、儺樂、儺故事(口頭傳說)、儺面具雕刻等幾大類,也將首次和觀眾見面。

      熱巴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丹增曲塔、四朗曲珍,他們呈現的是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史料記載,熱巴于公元十一世紀創建,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術”和“圖騰舞”;有高超技巧、風趣道白和奇特面具,又吸收古象雄文化等精髓,是藏族古代燦爛文化藝術中的奇葩。

      在今年2月第4期《求是》雜志上,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現為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周和平撰文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探索”時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使56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

      周和平介紹,如傳統舞蹈,20年前普查時列入山西、云南等19個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個舞蹈類遺產,目前僅保留1389個。他說:“搶救和保護瀕危和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非常緊迫的歷史任務”。(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