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弱化原因之一:對文化內涵失去記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1-19]
1月9日,由國務院參事室、北京市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的“春節文化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馮驥才、王蒙、張抗抗、舒乙、何星亮等諸多文化名人匯集于此,為傳承和弘揚春節文化暢所欲言。本報刊發全國政協委員何星亮的發言。
節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春節文化又是節日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春節文化活動存在不少問題。如何恢復傳統春節文化的活力?如何喚醒我們的歷史記憶?如何創新春節文化?如何使我國的春節文化活動引領世界各地的春節文化活動?是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繼承和弘揚節日文化,既要保護傳統,也要創新內容和形式。春節節慶活動的減少、節日味的淡化、節日功能的弱化等,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必須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再造傳統,創新內容和形式,復興節日文化。
1.恢復歷史記憶,再造節日傳統。春節文化弱化的原因之一,是對節日的文化內涵、節日活動程序和教育意義失去記憶。因此,必須加強對各地、各民族春節文化的研究,通過歷史文獻和地方志資料等,對春節文化的傳說、祭祀、慶典程序、娛樂活動和各種禁忌等民風民俗,進行認真研究和系統整理,恢復民族的歷史記憶,復原春節文化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還其“本真面目”。同時,科學分析春節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深入挖掘春節文化的教育意義和精神實質,不斷豐富春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
2.加強學校教育傳承,豐富青少年的節日知識。在傳統社會,節日文化的傳承主要在于家庭和家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庭和家族傳承節日文化的功能十分有限。許多青少年不喜歡春節文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春節文化所蘊藏的內涵和理念。應加大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力度,拓寬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廣度,提升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深度,真正做到傳統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使青少年學生對春節文化的來龍去脈及其文化內涵和理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春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春節文化,喜愛春節文化。3.兼容并包,創新節日內容。創新春節文化,使之富有活力,是繼承和發展春節文化的關鍵。洋節備受青睞的原因主要是輕松自在,場面熱烈,刺激感強。春節文化的慢節奏和過于深沉使許多青少年不感興趣。春節文化的各種民俗活動是在農業社會基礎上形成的,與現代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不協調。為使我們的春節文化代代相傳,必須取西方洋節之精華,以補春節文化之不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創新節日內容,充分發揮和創新春節文化的娛樂功能,增加節日娛樂活動的內容。
4.設立節日典型標志物。設立典型節日標志物,也是創新春節文化的一種形式。節日標志物具有很強的刺激作用,以喚起人們對節日的熱情。例如,圣誕節的圣誕樹和長白胡子、戴紅帽子的老頭,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這些標志物的影響比圣誕節的節日活動重要得多。我國年輕人中信仰基督教的人并不多,但是對圣誕老人和圣誕樹等符號感興趣的人卻是大有人在。春節文化缺乏現代符號,難以適應人們現代的生活。因此,春節文化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革,才有可能適應現代人的心理。應該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研究,為春節創設標志物。
5、政府主導,積極組織節日活動,豐富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春節文化活動,弘揚節日文化,關鍵在領導。各級黨政領導應在思想上重視春節文化,把豐富春節文化活動作為本職工作之一。一是組織專業的民俗表演隊,如成立龍燈、獅子隊等,節日期間到各村、各社區表演。二是舉辦傳統的娛樂活動,如舉辦廣大民眾參與的歌舞、戲曲、扭秧歌、踩高蹺等民俗活動,舉行如摔跤、賽馬、球賽等體育競技活動。
6.研發環保、安全的煙花爆竹等。爆竹是春節里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符號。不過,傳統的煙花爆竹有不少弊端:一是容易引起火災;二是容易傷人;三是造成環境污染。為消弭煙花爆竹的安全隱患,使這一傳統的習俗世代相傳。應組織有關企業和科研人員,運用高科技對煙花爆竹進行改良和創新,發明一批適合于現代社會的“無公害”的煙花爆竹,即研制不會傷人致殘、不會引起火災、污染較小的煙花爆竹。
7.組織舉行盛大的祈?;顒?。祈福是春節活動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人們春節祈福的愿望越來越大。各地區、各城市應該妥善組織和安排人們的祈?;顒?,開辟較大規模的道教、佛教祈福場所。這種大規模的祈?;顒?,既滿足人們為新的一年祈禱幸福平安的愿望,也增添了年味,同時也為弘揚道教、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活動場所。
8.舉辦春節焰火晚會。放焰火是增添節日氣氛的重要活動,也是吸引人們觀看的重要方式。各大城市應選擇不同的日期,舉行形式多樣的焰火晚會,以增強年味。
9.住宅建設應該中西結合,建造可貼春聯的宅門。春節貼春聯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然而,這一傳統習俗在城市中已逐步消失,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大多數現代樓房住宅門兩邊空間太小,無法貼春聯;二是有些宅門兩邊雖然有貼春聯的地方,但大多為普通墻面,不易擦洗。中國古代住宅建筑十分講究門面,宅門大方、氣派,應該繼承和創新傳統建筑技術,設計可貼春聯的住宅門,同時應選用可擦洗的建筑材料,以便可隨時擦洗貼春聯留下的殘跡,或者研制易粘貼易剝離的春聯用紙。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延續貼春聯這一古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