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會博物館書畫館展出的疑似圓明園文物———趙孟頫《三世人馬圖》,蓋有“乾隆御鑒之寶”、“石渠寶笈”“嘉慶御鑒”等印章,是否曾為圓明園所藏,有待考查
四五百張“藏”在美國博物館中的圓明園老照片,現已“回家”,其中一幅宋代佚名畫作《柳蔭牧牛圖》的翻拍照片,清晰呈現出圓明園“淳化軒”印章。
昨日,距離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正好相隔9個月,圓明園赴美國尋找流失海外文物資料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在成都舉辦成果發布會,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圖片展同日開幕。
去年11月29日出發,12月17日返京,18天內,工作組考查了華盛頓、紐約、波士頓的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查閱了大量與圓明園歷史和文物有關的圖書、照片和實物資料。
工作組共收集到四五百張圓明園及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的老照片和圖片,同時發現一批由清宮流失的疑似圓明園文物。
“完成了預定目標,有些成果甚至超過我們的預期”,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對“美國行”作出如上評價。
陳名杰說,“美國行”獲得了美國同行的歡迎和支持,建立了與國際同行之間的聯系,為今后進一步尋找流失文物信息,以及學術研究和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礎。
他表示,收集到的圓明園資料(包括現存海外的圓明園文物、相關文獻資料、老照片),全部通過影像或圖片資料的形式(如老照片翻拍),讓文物“回家”,“完善文物資料數據庫,并為圓明園遺址保護、展示、研究等提供史料,今后還將辦專題展覽,向公眾發布信息”。
繼“美國行”之后,工作組還將按原計劃,推出“歐洲行”、“亞洲行”,具體行程正在籌備中。
- 揭秘
1 西洋樓石刻有望依圖歸位
美國行收集到的四五百張老照片,再現了“萬園之園”圓明園的部分場景,其中近百張老照片具較高學術價值。如美國考古學家畢世博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的 24張圓明園西洋樓老照片,以及攝于19世紀70年代的西洋樓照片玻璃底片,此外,還有4張新發現的西洋樓早期照片,“不僅反映了西洋樓的變遷,還有助于西洋樓區域的石刻歸位。對石刻研究、圓明園歷史研究也有重要價值”,工作組相關負責人說,
蓄水樓東面、海晏堂北面、觀水法正面等六張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跟老照片同時“回家”,據該位負責人介紹,跟此前的銅版畫相比,該批銅版畫極有可能為當年第一版,“紋理清晰,畫面真實,能看到原來銅版畫看不清楚的細節”。
2 太上皇水晶印疑屬圓明園
波士頓博物館的館藏品———一幅宋代佚名畫作《柳蔭牧牛圖》,蓋有“古希天子”、“乾隆鑒賞”、“太上皇之寶”等18枚印章。工作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幅構圖精美、畫工細膩、文物價值很高的作品,至少有2枚印章———“淳化軒”、“淳化軒圖書珍秘寶”,說明了其與圓明園的關系,曾為圓明園所收藏。
在費城藝術博物館,工作組發現了印章、壺瓶等水晶制品約20件,其中一枚印章刻有滿漢對照的“太上皇帝之寶”,一枚刻有“十全老人之寶”的印文,該位負責人推測說,該批水晶制品形體較大,數量較多,且成對出現,沒有散失,應該是一次性從宮中流失,屬于圓明園的可能性較大。
大都會博物館書畫館展出的趙孟頫《三世人馬圖》,其上蓋有“乾隆御鑒之寶”、“石渠寶笈”“嘉慶御鑒”等印章,該位負責人表示,其是否曾為圓明園所藏,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對話
圓明園將以三維動畫“還原”
建筑專家郭黛姮稱圓明園是遺址公園,不可能復建
昨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建筑師學會理事、中國圓明園學會副會長郭黛姮表示,赴美尋寶找到的老照片有助于還原一個真實的圓明園,“復建”一個“數字圓明園”。
新京報:“美國行”找到的老照片對圓明園究竟具有哪些價值?
郭黛姮:圓明園是中國引入國外建筑風格最早的例子。但是,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畫平面設計圖,很少畫立體圖。國內保存的圓明園設計圖有2000多張,可都是平面設計圖,難以復原建筑的比例關系。有了這些老照片,就能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圓明園。
新京報: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如果老照片足夠多,就可以復建圓明園?
郭黛姮:圓明園不可能復建。如果復建,即使投入大量資金也未必能再現出原貌。毀壞的建筑不再復建,這是國際大的潮流。而且,國家也已經定性,圓明園是遺址公園。
現在我們想做的是,用現代技術手段,多媒體三維動畫,再現圓明園。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已著手做這件事情。這些老照片,就是最好的參照物。
新京報:三維動畫技術畫“數字圓明園”,進展如何?預計何時完工?
郭黛姮:今年是圓明園罹劫150周年,我們準備推出幾組三維動畫作品,主要是“正大光明”景區、九州景區。只要有資料,三維動畫可以細致到室內裝修、室內擺設,九州景區皇帝看戲的戲臺,就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每一個景區到底是什么樣子,圓明園研究期待考古挖掘,剖析建筑結構,這樣能更好地認識圓明園。
- 焦點回應
圓明園海外尋寶計劃傳出后,一度引發爭議和擔心,尋回的是老照片等影像資料,并非實物,這種尋寶方式是否合適?是否會遇到阻力?昨日,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回應了以上疑問。
疑問一:是否有機構擔心被追討,因而隱瞞信息?
“赴美尋寶 獲同行歡迎”
陳名杰:我們向美國同行講清楚了我們的目的:摸清在美國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底,通過影像資料等形式,把這些國寶“帶回”故鄉;拓寬圓明園的學術研究領域,結果獲得了美國同行的支持和歡迎。
比如賽克勒美術館,工作組提出《洛神賦圖》可能是圓明園文物,按慣例應該提前兩周預約,可副館長Wilson先生馬上協調安排,次日工作組就進入地庫參觀,仔細查看了畫軸長卷,沒有發現宮廷印章。
“找到信息可促文物回歸”
疑問二:海外尋寶尋回的是影像資料,是否有意義?
“找到信息 可促文物回歸”
陳名杰:首先應該強調,圓明園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所有流失文物的主權,屬于中國。文物回歸,主要通過四種渠道:外交途徑,政府間的文化交流;有識之士、善意持有人的捐贈;拍賣,比如去年的鼠首,我們不贊成這種方式,因為會導致文物價值虛高;法律途徑,但執行難度很大。
目前比較理性的做法,同時也是最為急迫的事情,就是找到文物信息,既有利于學術研究,又能促進善意持有人的捐贈,促成文物回歸。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物的來源信息逐漸喪失,這給圓明園的研究等帶來很大障礙,我們有必要盡快調查和收集文物資料信息,避免更大損失。
(記者王姝)(圓明園赴美國尋找流失海外文物資料工作組供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