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將復燒600年前明代葫蘆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1-16]
誕生于六百多年前的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將重燃爐火,十五日,景德鎮市文化局官員向記者透露,該市將實施“葫蘆窯復燒計劃”,意味著葫蘆窯這種早在清朝早期就不復存在的窯爐形式將重現生機。
據景德鎮市文化局官員介紹,景德鎮傳統制瓷窯爐經歷了從龍窯、饅頭窯到葫蘆窯、蛋形窯的發展歷程,為保留和搶救將要失傳的景德鎮傳統名瓷,集中再現千年制瓷歷史,景德鎮計劃逐年復燒歷代的典型瓷窯,并為燒制原汁原味的傳統青花瓷、傳統顏色釉瓷等做準備。
十五日下午,負責具體事務承辦的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朱姓官員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景德鎮清代蛋形鎮窯已經復燒成功,并將進行第二窯和第三窯的復燒。而明代葫蘆窯計劃在今年二月至九月進行攣窯(造窯),于十月瓷博會期間正式舉行復燒點火儀式。
據介紹,葫蘆窯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由前后兩窯組成,因前短后長形似葫蘆而得名。葫蘆窯前端設窯門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獨立的煙囪,窯頂兩側各設有六對投柴孔。整個窯底前低后高,坡度約為一百,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龍窯的遺風。
據了解,葫蘆窯實際上是一種半倒焰式窯爐,燒窯時先將窯柴投入前室火膛,燒二十個小時左右,然后將窯柴從投柴孔中投入窯內,續燒四個小時左右。由于煙囪抽力作用,使窯內壓力基本處于零壓或負壓,窯內的溫度和氣氛都較容易控制,特別適合燒制某些瓷釉中氧化鈣含量少、粘度大、乳濁不透明的產品。(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