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2009文物篇盤點:漢字成明星 國寶追討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26
    2009年,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文化遺產之年。隨著圓明園獸首事件,兵馬俑發現三十年、汶川震后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等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文物和考古領域的事件與話題的不斷出現,不但在圈內引發震動,影響更波及全社會。

      圓明園獸首拍賣

      引發“文物追討”方式變革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中國歷代文物回流在今年初因為圓明園獸首事件而出現了一次輿論高潮。蔡銘超高價舉牌卻不付款導致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銅像流拍,在海內外掀起激烈討論。而中國律師劉洋和同行們奔赴法國發起訴訟的行動,也開創了中國通過法律途徑追討流失文物的先例。

      在巴黎“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杰珍藏”專場拍賣之后蔡銘超表示:“我不會付款。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站出來,我只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睂τ谶@位可能從此被列入佳士得拍賣行黑名單的著名收藏家來說,他的行為意味著道德立場和愛國主義,相當多的國人也與他持有相似的立場。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眼中,這個舉動雖然義勇,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物流失的追索問題。一個明顯的例子是,11月蘇富比在倫敦進行的拍賣會上,明顯地“疑似來源不明”的乾隆玉璽再度上拍,而且以4000萬元高價成交。

      雖然有專家認為中國文物回流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便已開始,但除了米芾《研山銘》、趙孟頫《勉學賦》等少數的例外,真正的頂級文物回流極少,大多仍是以中高檔文物為主。而且流入又流出的情況也不時發生。例如今年,就在人們將目光盯在圓明園獸首上的同時,曾經流散海外多年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亮相2009年北京保利春拍,但6171.2萬元的天價令國內博物館和私人買家望而卻步,終于導致這件國寶級古畫“再流失”。是買?是討?還是打官司?這是擺在中國流失文物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于是在年底,圓明園流失文物調查小組一行9人低調啟程,奔赴海外開始為園中150萬件流失文物進行身份登記。而在他們之前,已經有眾多的中國私人藏家和藝術機構,遠赴海外進行中國文物的摸查活動?;蛟S在不久之后,建立起了精確數據庫的中國買家和收藏機構,能夠找出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

      新型文化遺產種類出現

      今年年初,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宣布,2008年7月由校友捐贈的2388枚清華簡(包括少數殘片),年代測定為公元前305正負30年,即相當于戰國中期偏晚。在這批清華簡中發現多篇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還新發現了周武王時的樂詩,彌補了學術史上的空白。這一重大發現揭開了全年一系列重頭文物和考古項目的序幕。隨后,新中國成立以來龍門石窟第一次大規??咔斑z址考古發掘——東山擂鼓臺建筑遺址考古發掘日前取得重大收獲,出土文物1700余件。在廣東,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海一號的研究漸趨深化,大量珍貴文物被清理出來。而以廣州的第四次文物普查為先導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將“文物”的外延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包括鄉土建筑、工業遺產、20世紀文化遺產、文化線路在內的新型文化遺產種類的提出,讓這一次的文物普查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

    兵馬俑、三峽和莫高窟:

      新發現新爭議新創舉

      而伴隨兵馬俑發現30周年而漸次展開的兵馬俑坑第三次發掘,因真正墓主人的身份之爭而更具顛覆性。陳景元和袁仲一的學術爭論,隨著媒體的不斷跟進而成為公眾話題。這可能是兵馬俑發現30年來最著名的話題事件。

      廣受關注的三峽庫區文物今年再度成為焦點:4月和5月,三峽庫區兩大“國寶”,石寶寨的保護工程和涪陵白鶴梁水文題刻保護工程相繼完成,其中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在深水中原址保護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文題刻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題刻,其文物價值遠遠超過尼羅河中類似的文物。三峽工程全部完工之后,三峽庫區將蓄水到達175米高程,白鶴梁將永遠淹沒在水面30米以下。


      今年10月,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投入巨資開始創建“虛擬莫高窟”,以數字化的形式復制一個可觀可感的虛擬敦煌。

      閬中白塔:

      震區首座重新站起來的文物

      經歷了“5·12”地震之后的四川、甘肅震區,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在今年進入了關鍵之年。今年1月,由廣東的文物修繕隊伍負責的四川閬中白塔復建工程完工,成為震區第一個整體竣工的文物維修項目。地震一周年之際,位于四川大邑縣安仁鎮的“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館下午2點28分正式開館。這是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地震博物館。與此同時,由馮驥才領導的“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項目”也出版了《羌族口頭遺產集成》和《瀕危羌文化》。

      “方言藝術”涌現新熱潮

      繼續紅火的郭德綱之外,上海的周立波,東北的小沈陽,香港的張達明、黃子華以方言為特色,掀起了一股“方言藝術”的新熱潮。在廣州,老一輩的“講古佬”們陳年的講古錄音,在網上有了驚人的點擊率。眾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通過他們帶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口語,追思一座城市的歷史。

    兩岸故宮握手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10月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參展的246件文物中,雍正肖像等37件文物來自北京故宮。在此之前的2009年2月中旬,“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一行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第一次相聚,兩院達成多項交流合作共識。

      傷:文化老人的“喧嘩”與離世

      如果將文化人和科學家的智力也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那么2009年對中國而言是損失重大的一年。首先是年初的文懷沙事件,讓世人對“國學大師”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及至下半年,當風波悄息,在兩個同一天里,分別有兩顆“國寶級”的大腦停止了運轉。他們是,7月11日逝世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任繼愈;10月31日逝世的殿堂級科學家錢學森和貝時璋。及至年底,翻譯大家楊憲益和鑒藏家、“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又相繼離世。


      景觀式漢字大典展開

      今年年中時分,一紙《通用規范漢字表》把漢字推上了風頭浪尖。計劃對44個漢字進行字形調整的建議,引來無數的口誅筆伐?!案盍褞е腥A民族傳統文化烙印的漢字”成為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就在“44個漢字”余波未了之際,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發祥地河南安陽開館。從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漢字書法到少數民族文字,“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緩緩展開。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