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甘肅省養不起莫高窟 數字化敦煌目前還缺1.8億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24
    數字化工程真實的實施情況到底如何?敦煌石窟保護的前景究竟怎樣?就如同高深莫測的古文明一樣,蒙在一層神秘的面紗后。本報深入敦煌實地調查,采訪了眾多相關人士,就是希望能眼見為實,揭開這層面紗。

    敦煌的數字化工程,自媒體曝光以來,已經過去了整整6年。6年中,這個耗資數億元,能使得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大工程,始終被媒體熱議著。前兩年,有媒體稱,該計劃因中美雙方就資料所有權問題產生糾紛而擱淺,也有稱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因數字資料恐怕被盜版而將其深鎖鐵柜。今年年初則有媒體報道,樊錦詩感到特別高興,因為這個國家撥款2.61億元的大工程終于開工了,預計將在2011年完成。然而,在敦煌研究院的網站上,有關“石窟數字化”一欄里的新聞,卻至今鮮有實質性的內容。

    數字化工程真實的實施情況到底如何?敦煌石窟保護的前景究竟怎樣?就如同高深莫測的古文明一樣,蒙在一層神秘的面紗后。本報此次深入敦煌實地調查,采訪了眾多相關人士,就是希望能眼見為實,揭開這層面紗。

    國際潮流就是數字化

    事情的開頭,要追溯到2003年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當時,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交了一份《關于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的提案。在提案中,樊錦詩首次正式提及了這個由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合作開展的“數字化敦煌壁畫合作研究”項目,她寫道:數字敦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使得敦煌藝術得以永久保存;二是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通過數字處理,匯集成電子檔案,用計算機完整地儲存下敦煌藝術檔案。同時,院方希望建立一個大型的球幕數字化放映室暨游客服務中心,讓參觀者在放映室如身臨其境般地參觀洞窟,從而減少在真實洞窟中的逗留時間,減緩因游客過量給洞窟造成的環境危害。

    幾乎與此同時,2004年,英國倫敦舉辦了一次國際敦煌學研討會,會議的宗旨是鼓勵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博物館,將收藏的中亞文物資料和文獻拍成照片,網絡共享,供所有的研究機構無償查閱。其中提及的“中亞文物”,當然包括過去英法美俄日等國從中國西北發掘帶走的大批文物與文獻。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著名敦煌學者王冀青告訴記者,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敦煌學研究的“國際潮流”,就是數字化。

    王冀青說,由于歷史的原因,敦煌學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世界性學科——可移動的文物大部分在國外四散著,只有不可移動的壁畫和洞窟基本留在中國。造成的結果就是,在文獻研究方面,外國人因為“近水樓臺”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敦煌學上成績斐然,而中國的敦煌學則發展得十分艱難。外國人隨時可以查閱資料文獻,而中國人千里迢迢去他國的博物館拜訪,還可能被拒之門外。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敦煌學文獻研究全部依靠學者自己去國外謄抄資料,“后來老外開始把文獻拍成縮微膠卷,中國人要看,只能花錢買回來”。

    王冀青是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的研究專家,他表示,如果真的能實現“網上敦煌學”,做到資源共享,對學者的研究幫助很大。斯坦因曾拍攝過五六萬張照片,其中包括很多清代官員的照片,十分珍貴?!叭缃裼⒉氐亩鼗唾Y料由大英博物館負責,法藏的由巴黎圖書館在做,敦煌研究院也允諾將資料放到網上,但僅僅指文獻,不包括美術品。該項目由敦煌研究院的包菁萍負責,同時,散藏在中國甘肅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以及香港的文獻,也在積極投入到數字化的工作中?!比欢跫角鄬υ撚媱澋倪M展并不滿意:“這個計劃說得很好聽,但實際上,這么些年過去了,好多東西還是看不到?!边@是因為國外的博物館刻意隱藏資料,還是出于國外研究機構人手緊缺,造成項目完成度拖拉,目前不得而知。

    記者在走訪莫高窟時,偶遇一名來自日本的女學者。大西摩希子是東京早稻田大學世界遺產學部的客座教授,專門研究敦煌壁畫的觀無量壽經變畫,在京都佛教大學授課。大西每年都要到敦煌待上一段時間,如今已是第10個年頭。大西參與了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合作的“東洋文庫”(http://dsr.nii.ac.jp)項目的網上數據共享工作,dsr的全稱即為“數字絲綢之路”(Digital SilkRoad)。她說,來敦煌的目的就是親自去洞里臨摹,至于敦煌研究院信息中心的文獻資料,在日本上網就能獲得了。

    大西很期待敦煌研究院能夠將壁畫及其他美術品的照片資源網絡共享化,即便是讓日方付費使用,也不失為良策。某日與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王旭東吃飯時,大西提及此事,希望在敦煌研究院安放一臺電腦,專供日本學者探訪敦煌時,預先檢索壁畫資料,付費使用。王院長并未接話,在他看來,基于“公平交換”建立的共享關系,在目前的數字化工作中尚屬過早?!巴鈬I去了文獻,實行共享,本是理所當然,至于美術品的版權問題,顯然必須經過全球化的共同協商?!?

    甘肅省養不起莫高窟

    去敦煌采訪研究院,時機不巧,正逢大小領導們即將動身去臺灣學術交流,樊院長的助理說:“她這兩天可忙呢,大小會議不斷,還得準備去臺灣演講的報告,你就等著見縫插針吧?!闭l知,頭一天到達敦煌研究院,一大清早,就在院子里撞見一位瘦小的老太太,走路雷厲風行,速度接近小跑。向司機求證,“哦,精瘦是吧?那沒別人,就是樊院長,這樣的老太,這兒就一個”。之后問及一名講解員才得知,樊老每天早晨7點,雷打不動要到洞窟景區門口溜達一圈,看看洞窟的情況,關照一下講解員。照她自己的說法,就當鍛煉身體。后來拍照時,她也是這么匆匆一路疾走,讓記者任意抓拍,似乎小跑就是樊錦詩最為自然的狀態。

    王冀青認為,敦煌研究所的重點研究方向,很大程度上同院長的興趣有關。前兩任院長常書鴻與段文杰都是搞美術出身,而學考古學專業的樊錦詩顯然更注重保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樊錦詩嘴里最常出現的一個詞,就是“千古罪人”。她常說,“家里我可以不管,洞子保護不好,我就是千古罪人;有些人要把洞子搞上市,我要是同意,那也是千古罪人?!?

    71歲的樊錦詩被譽為“敦煌的女兒”,其實是上海人,采訪中時不時露出兩句上海話。她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來敦煌,一待就是40多年,研究院里有一處名叫“青春”的雕塑,據說原型就是她。

    采訪的時間原定于上午,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會議延遲到了第二天下午,樊錦詩顯得十分疲憊,說昨晚沒有睡好。之前一天,開了一天的會,臨行之前,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部署下去,真的是大小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她開門見山就說:“我這里的事,絕不是幽默的表達,不睡覺都還干不過來。我那么忙,之所以還要接受你們媒體的采訪,就想讓你們幫我叫喊叫喊?!?

    “叫喊”什么呢?兩個字:“缺錢”。那是她眼下最急的事情。原本,數字化項目的總投資超過2.61億元,現在通過跟政府反復交涉,最終答應由國家負擔這個數字的70%,去年年底1.8億元資金剛剛到位,這其中還不包括建造球幕游客中心的成本。樊錦詩說:“拍數字電影,不屬于設施建設,國家不給錢。這樣的話,算起來,我們現在其實還缺1.8億元呢。國家所謂‘地方配套’的意思,就是還得要自己去找錢?!?

    采訪間隙,樊錦詩接到一通聽似是索要贊助的電話,她二話不說就嚴厲地一口回絕?!拔乙宦犢M用,就啥都別搞了。我現在借債過日子,借著幾千萬呢。知名又怎么樣?我才不管是誰。我說話直,他們好多人對我不感興趣,說這個老太婆死倔死掘?!狈\詩說,敦煌研究院旗下有18個部門,500多名員工,其中200多人不屬于國家編制,國家不給一分錢津貼,全是門票收入養的。然而,去年的西藏事件、汶川地震、奧運會,再加上今年的新疆事件,都對敦煌的旅游業影響巨大?!氨緛?,西藏、新疆屬于一條線路的,中間少了兩站,人家旅行團就不來了,我日子就過不下去了。甘肅省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根本養不起莫高窟?!?

    采訪后沒幾天,樊錦詩一行就動身去臺灣交流訪問了,臨行前特意叮囑助理安排記者參觀了數字中心、圖書館、新建的實驗室以及后山的防沙工程。

    戈壁沙漠中的“數字中心”,想象中那是一個頗為“科幻”的地方。然而眼前的景象讓人根本無法與2.6億元的投資聯系起來:僅有兩臺大型的蘋果電腦在投入工作,兩名年輕的女孩在辦公室一側看似非常不正式的工作區中用電腦拼圖。她們是今年剛從蘭州師范大學設計系畢業的應屆生,正式入職才不久,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運用Photoshop軟件,先把幾十張僅20×30厘米真實大小、相同內容的圖片手動拉伸重合,盡量克服照相機鏡頭造成的邊緣畸變,然后再根據實況,把圖片拼接成大幅的洞窟壁畫。其中一名女孩說,大多數情況下,她們都是拼局部壁畫,而后兩人共同合作完成整個洞窟。目前為止,由她獨立完成的完整洞窟只有一個,每天從早拼到晚,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才完成。照這個速度計算,與美方合作完成拍攝的40個洞窟的素材,需要20個月才能完成。好在兩個女孩告訴記者,只有兩臺電腦同時工作的情況是暫時的,院方的計劃是由她倆先完成第一批洞窟壁畫的拼接,經過專家測試審核后,再購買更多的電腦、招聘更多的人手。

    主管數字化工程的副院長王旭東表示,整個敦煌數字化工程,包括游客服務中心的3D影像制作,總工作量需要投入140個人,耗時三四年才能完成。根據市場經濟的操作方法,這些工作最終將外包出去,研究所內部一定不可能錄用那么多人手。至于外包是否能保證質量,王旭東沒有在采訪中正面回答。對于資金尚未到位的球幕放映廳何時有望竣工,王院長似乎也心里沒底。

    保護工作沒有盡頭

    在樊錦詩數十載的任職期間,敦煌研究院在棧道改造、崖體加固防沙等地質工程方面都有很大進展,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基于開放的保護”的發展觀。除了安置偵測洞內溫度濕度的無線傳感器,以隨時關注洞內微環境的變化,輪流開放洞窟以及嚴謹的預約機制外,隸屬于數字化項目的游客服務中心將是減短游客在洞窟中逗留時間的“最終解決方案”。

    在景區中,經??梢砸姷揭恍╊愃朴陲L車一樣的風向檢測裝置,樊錦詩介紹說,沙子是顆粒狀的,吹到壁畫上,對文物影響很大,同時,沙丘是移動的,不存在固定的方向,所以觀測風向在風沙防治中地位很重要。保護工作目前主要由地質工程專業出身的王旭東主管,其中包括40人組的修復中心、10人組的崖體加固項目、10人組的土建筑移植保護以及數字化工程項目。在王院長的安排下,記者驅車前往防沙現場,眼前是A字形的防沙尼龍網、植物林帶、麥草方格、礫石鋪壓、化學固沙等重重防護,然而似乎都無法完全抵御大自然的威力。一些時間久的草方格已經完全被淹沒在沙丘中,讓人深深體會到保護工作之任重道遠。

    得知記者來自上海,王旭東很高興地介紹起敦煌研究院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的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對壁畫病害機理研究和修復已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如今除敦煌外,還承擔起了新疆交河故城、寧夏西夏王陵、青海瞿壇寺和塔爾寺、西藏布達拉宮以及羅布林卡、薩迦寺等的壁畫與土遺址保護修復工程。莫高窟的第85及98窟,正代表了目前國內壁畫及洞窟修復的最高水平。大型晚唐洞窟85窟曾經在1997-2006年間被關閉了9年,直到最近才找到解決病害根子的辦法,令王旭東如釋重負。在修復現場,他說:“不同時代的洞窟,工藝不同,其礦物質的成分不同,解決問題的材料也就不一樣。鹽分是造成起甲的罪魁禍首,我們為85窟墻體脫鹽,從而根本上阻止了病害的發展。85窟集中了許多相似洞窟的一系列問題,只要把85窟解決了,98窟的起甲和空鼓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而事實上,壁畫的問題似乎是永遠解決不完的。在參觀洞窟的過程中,記者剛巧遇到一支查找病害的工作小組?;璋档亩纯邇?,四五個女孩手執電筒,坐在小板凳上,分塊區完成任務;她們的工作,是在放大比例的壁畫畫稿上,用不同顏色的水筆以不同的記號標示出不同性質的壁畫病害,如空鼓、起甲、酥堿等等。大多數的壁畫已經斑駁得難以辨識,而她們的標記工作則需要細微到1/4平方厘米的方格大小。這是一個中日合作的項目,專心致志工作著的日本女孩與中國女孩,很難辨別她們的國籍。小組的負責人丁淑君告訴記者,這些工作全部靠人力,且必須是對壁畫很有研究的工作者,反反復復地盯著一個細小的畫面,眼睛很容易累,加上秋季以后洞窟里特別冷,她們都需要穿上好幾層衣褲,像她這樣用眼睛“啃”一遍壁畫,花的工夫基本就相當于臨摹。即便現在有了各種數字化工具,這些針對實體的保護工作仍是不能停歇的,保護的工作根本沒有盡頭。

    基于開放的保護

    樊錦詩說,她所說的保護,包含了三層意思。數字化是其一,目的是主動地建立洞窟的檔案,保存現有的信息,以備后人的研究。這個工作是“與大自然賽跑”,因為文物總是處于消退中,信息量越來越少,這不是人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其二是科學管理,像在這個山溝溝里,要吸引并留住專家人才,是不容易的,除了在體制上有所革新,感情上也需要培養?!澳闳枂柲呖叩闹v解員們,他們都以這份工作為自豪。研究所真正是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如今人才已經形成梯隊?!逼淙褪且_放,也要保護。莫高窟的旅游開放早已成為地方經濟的一大支柱,旺季時每天平均接待2000人,最多一天游客達到8000人,然而洞窟空間狹小,過量的游客必定會對洞窟內脆弱的壁畫和彩塑的保存構成嚴重威脅。

    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專家們曾比較過1906年與上世紀50年代同一壁畫的照片,發現差異并不大,但同樣是50年,到了旅游業開放的近些年,排除人為蓄意破壞的可能,壁畫衰退的狀況就較為嚴重。在洞窟景區的接待室里,墻上的顯示屏上浮動著每個洞窟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相對濕度、溫度的變化曲線,紅紅綠綠的,有點像證券交易所顯示屏上的個股走勢圖。一項實驗監測數據表明,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升高5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空氣溫度升高4℃,而相對濕度的反復上下起伏,是造成洞窟常見病酥堿的主要原因,溫度上升和濕度增加都有可能侵蝕壁畫。李最雄強調,對于造成壁畫病害的各種原因,至今還無法做出很科學的定論,因為建立微環境變化與病害發展之間的參數關系非常困難,每一種顏料的成分都不同,其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也不同。

    樊錦詩說:“如今我們將開放洞窟的數量定為30個,完全是根據旅行團的需求,一般旅行團的逗留時間約為兩小時,看10個洞就走。藏經洞、飛天、各個時期的經典洞窟、雕塑以及大佛,每樣都要面面俱到。此外,能接待幾十人的旅行團的,那一定要是超過20平方米的大型洞窟。滿足以上條件又沒有病害的洞窟原本就不多,我們就爭取每隔一段時間,輪流開放?!?

    在景區,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名警衛,嚴密監視著游客的舉動。對于非開放洞窟,除非院長親自簽字的介紹單,否則警衛嚴格地不予放人。講解員無法私自前往非開放洞窟,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鑰匙。一位講解員小心翼翼地告訴記者,其實每個洞窟里都安裝有攝像頭,如果自己多帶了游客,或者偷懶少導了幾個窟,監控室里馬上就能發現。旅行團參觀洞窟還實行預約機制,從而錯開時段,分流人群,盡可能滿足洞窟的休息。

    樊錦詩頗為自豪地說:“我們不會像有些縣里的、地方上的單位,把一個古代遺產當搖錢樹。前段時間開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可持續利用保護會議,很多外國專家都盛贊我們做得好,除了數字化做得好之外,就是保護的同時開放——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開放,開放中間加強保護?!?

    說到開放,計劃與數字化工程同步建設的游客服務中心,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放,游客可以在球幕放映廳中盡情欣賞虛擬然而逼真的壁畫和彩塑,無需擔憂自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只可惜,這個聽上去無比美好的計劃,暫時還遙遙無期,似乎只有等來有心人的慷慨解囊,才不至流于紙上談兵。

    對話樊錦詩

    壁畫像我一樣,轉眼會從小姑娘變成老太婆

    B=《外灘畫報》

    F=樊錦詩

    B:數字化的工程已經進行了整整6年,目前的狀況究竟如何?

    F:何止6年。你別看我們這個山溝溝,我們是很重視科學發展的。其實我們搞這個數字化,已經20多年了。1983年,我在北京首次見到計算機,大為震驚,就看到畫面一個個蹦出來,像變魔術一樣。當時,不知誰在我耳邊嘟噥了一句,“什么都變,數字不變”。我們搞保護的,特別敏感,這句話當時就解開了我的心結。當時,研究所做洞窟的檔案記載,使用的是膠片攝影和錄像,然而,相片會褪色和變形,錄像又會消磁和變質,沒有一種可以永久保存的載體,只有數字不變。于是當時我們就琢磨著要搞一個數字化保存檔案的工程。

    B:這個工程是跟美國西北大學合作的,美國的技術移植敦煌后,有沒有遭遇什么困難或進行什么改良?

    F:跟美國合作是后來的事,之前我們先在國內找,找了一個做遙感的單位合作,效果不大。后來才請來美國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技術人才,他們在這里也要學習。做遺產保護的,每到新的環境都要學習研究,沒有完全有章可循的情況。他們在這里完成了部分洞窟的拍攝、拼貼及軟件設計。用軟件,我們可以搞標準顏色,顏色要通過后期校正,才可以完全做到一模一樣?,F在,美國人的工作已經結束了,我們也把技術全部學到了。

    做檔案保存的難點在于,實物是五彩繽紛的,你要做有價值的保存,就要顏色保真、畫面清晰,否則就是垃圾產品。壁畫在退化,退化是必然的,今天做,同50年以后做,出來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你看我樊錦詩,剛來莫高窟的時候也才25歲,轉眼就在這里待了46年了,人家說,你來的時候也是個小姑娘,怎么現在變成個老太婆了。這就是我在衰退,但是這種衰退是潛移默化的,就像你昨天見我,今天又見我,看似沒什么區別,其實我已經退化了。對于文物,保護得再好,大自然的作用也會讓它退化,所以保存要趕緊,要有價值地保存。

    B:據說現在已經完成了40個洞窟的拍攝,工程何時能完工?

    F:完成了40個洞窟的拍攝,但是拼貼的過程相當慢。為了克服畸變,每一個20×30厘米的畫面,我們就要拍上百張照片,然后把這些照片重合起來,接著再拼接。這個過程,只人工進行,所以工作量非常大。但這些材料一旦做出來,作為檔案儲存在數字中心,以后要研究的時候就調出來,是真正的永久保存。

    B:利用數字化的資源,莫高窟還要建造一個能呈現3D實景漫游的游客服務中心。

    F:1998-2007年,尤其是在夏季,來莫高窟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很麻煩。因為洞很小,20平方米左右,每天進幾千人,怎么受得了??墒侨思仪Ю锾鎏雠軄?,就是想進洞看真佛啊,不能不讓進,人來肯定讓人看,可是看壞了怎么辦?!

    后來,我們建了博物館,比如藏經洞博物館、院史陳列館等等,就是希望把人群分流一下,但是作用不大。我們在洞里安了傳感器,把溫度濕度無線傳到工作人員的電腦上,可以方便了解洞里的情況??墒沁@么多人進去看,肯定會出問題的。于是,我們就想招,想到數字化,可以洞里的東西洞外看。游客服務中心不是看掃描的照片,是看與真實洞窟等大的球幕,球幕比柱幕更有現場感。20米直徑的球幕,這個技術在全世界也是領先的。

    B:看球幕的話,就不會遭遇精美的壁畫上出現一塊被外國探險家挖去的空白的傷心經歷了。

    F:修補還原那是數字化解決的小問題。在球幕里觀看,甚至可以把穹頂上看不清楚的畫面,點擊放大觀看。包括在真實的洞窟中觀看的許多弊端,在放映中心都可以得到彌補。

    B:但是在真實的洞窟觀摩,更有一種氛圍感,因為洞窟中的作品,不僅僅是今天所謂的純粹“藝術品”,而且是有各種實際功能的,它們從屬于它們所裝飾的墻壁、更大格局的整個空間。

    F:前兩天還有一個媒體的報道,說我們要花2.6億元建一個假敦煌,以后游客來了,真洞不讓進了,就讓看看數字電影。我正在生氣呢,我從來沒有這么說過,真洞絕對讓看,數字電影的目的就是減短人們的逗留時間。你在放映廳里先總體看一遍,然后再到洞窟里有的放矢地看。

    B:陳列館里有許多用紙頭糊起來的擬真洞窟,是不是就是球幕放映廳的雛形?

    F:臨摹復制和數字化是兩回事,互相不可取代。臨摹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起稿、畫線、上色等等,慢得不得了。這個也還在搞,這個是搞美術的人通過畫來研究和學習,這是畫在紙上的,比照片更有質感和厚重感。

    B: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于1944年,今年恰逢65周年,有什么紀念活動嗎?

    F:我們不搞活動,哪有這么多工夫搞活動。我們這里的人比較憨厚實在,比較注意踏踏實實工作的。研究所真的是幾代人心血的凝結,你去常書鴻紀念館參觀了沒?當時這里真的是連吃飽都成問題,像樣的房子都沒有。

    這個地方遠離城市,城里的條件享受不了。我們電從城里拉,水自己打井,食堂也是自己弄。什么都靠自己。研究所一共500多號人,一半有編制一半沒有,我老說,現在是市場經濟,但給我的編制是計劃經濟。你看,這里的園林工、水電工、食堂廚師、警衛都是沒有編制的。警衛70多個,兩個鐘頭一崗,24小時倒。而且我還有三處石窟,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他們三班一倒,狗和人兼用,但都沒有編制。這些人的錢,只能靠門票。正常事業單位,經費有省劃撥,但甘肅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給我們的錢頂多只有七八分之一。

    你說我們這里怎么吸引和留住專家,我們培養人才,外面就來挖人,挖人無非票子房子位子。我們只能提高點待遇,讓他有足夠的事情可干,事業留人、感情留人。要不然現在一個中年人,40歲左右,一個月就兩三千塊錢,怎么過。門票提了以后,工資能翻一番,就甘肅省,就這個系統來說,算是比較高的。如果有課題可做,就能申請課題費。

    B:那您對研究院的前景怎么看?

    F:我們研究院門口現在有三塊牌子: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國家文物局古代壁畫保護基地、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中心。一般像這樣國家的社會事業,都是理工科承擔,在文科單位中,我們還是第一個。

    除了搞莫高窟,西藏的三大工程,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的壁畫都是我們重修的。還有青海的塔爾寺、寧夏的西夏王陵、新疆的交河故城,還有少林寺,甚至東北、浙江的壁畫也是我們來修。平時,保護中心都幾乎看不到人,因為全被派到全國各地區了。你想,一個山溝里的單位,做到今天還是不容易的。

    而且我們并不是閉門造車,我們跟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都有合作,同美國的蓋蒂基金會也合作了20年,做本體保護、防風沙項目等。

    要說問題的話,西北最大問題是缺水,原本我們還希望擴大綠化面積,但是現在水已經到達了極限。要改良的話,就要采用滴灌的方法,現在還是漫灌。但是滴灌設施的建設成本很高。

    B:你已經71歲了,有沒有考慮過接班人的問題?

    F:這是組織考慮的,我考慮什么?!不過我的愿望是,一定要找個德才兼備、高度責任心,既懂業務也懂管理,是熱愛敦煌的人。這可不是一般的熱愛,像我,每天一起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工作,是敦煌,閉上眼睛,想的還是工作和敦煌。

    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聰明,但是聰明也要投入,做事情要有一種撲進去的精神,堅持下去,才能做好。

    B:據說你本人很少回蘭州的家,基本一年365天都在研究院里。

    F:對,我最不喜歡蘭州,每回去蘭州就是開會,我最討厭開會,所以沒事不回,最好365天都不回。我在上海有房子,親戚都在上海。

    采訪手記

    在第85和98窟想象未來的數字敦煌

    在敦煌莫高窟,第85窟和98窟是敦煌研究院眼下最引以為豪的兩個“樣板窟”。經過多年細致入微的修復工作,這兩個曾受到嚴重病害侵襲的洞窟及其中的壁畫、泥塑珍品,重新煥發出了光彩。

    拿著樊錦詩院長的批條前去采訪時,窟內為修復工程搭建的腳手架還未拆除,足有4層高,最高的一層,陪同的年輕解說員都不敢上去。但這卻是最令我興奮的,因為大多數洞窟里很陰暗,一般只能打手電,照到的范圍有限,大一點的窟,窟頂高處即便手電光照著也看不清。而且洞窟低處由于人為原因和自然作用,一般破壞較嚴重,高處的壁畫相對保存比較完好、變色現象也不那么嚴重,甚至有些飛天還保持著1500年前的鮮艷色彩,只可惜離得太遠。而在85和98兩個窟里,修復用的照明燈光還亮著,又能一路攀到離窟頂一兩米的地方,不僅完整地看到全窟每一層面的壁畫,還能細細觀賞窟頂那密密麻麻、千姿百態的飛天、千佛與天王,真是極難得的體驗。

    矛盾的是,一方面,我頗為能有這特別的體驗而得意,畢竟絕大多數游客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另一方面,又覺得“獨樂樂”之外也需要“眾樂樂”,此等壁畫精品,永遠躲在陰暗的洞窟高處而得不到被人欣賞的機會,不免寂寞,就文化資源來說,也是很大的浪費。

    好在,敦煌的數字化工程,雖然困難重重,畢竟在一步步地向前走。正如樊錦詩院長一再向我們強調的,數字化并不是要造一個“假敦煌”,而是與真敦煌形成資源利用上的互補,并且最大限度地幫助有自然生命期限的敦煌石窟久遠地存在下去。

    研究敦煌學的人,如我們采訪的王冀青教授,自然對于敦煌數字化的重要性有切身的感受,那涉及各種極重要的學術資源的共享。

    回想100年前,敦煌遺物剛剛引起轟動,敦煌學剛剛誕生的時候,還沒有互聯網,然而學者們幾乎從一開始就在進行世界范圍內的共享與合作研究。斯坦因、伯希和、沙畹、羅振玉、王國維、內藤湖南、羽田亨等等國際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就材料與觀點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借鑒與探討,雖然有競爭,有時甚至頗為激烈,但并沒有完全站在狹隘的民族國家立場上壟斷各自發掘的敦煌遺物及其研究,相反,對學術成果的及時通報與通力合作大大促進了敦煌學在最初階段的迅速繁榮。當時也還沒有數字化工具,但學者們硬是通過臨摹、抄寫、編制目錄、照片縮微膠卷等等(大概可以稱之為“原始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廣泛的共享。

    今天,當互聯網和各種數字化工具已經極為發達的時候,共享與交流不是更應該成為敦煌研究的“主旋律”嗎?可惜的是,無論我們還是國外的一些機構,對于共享依然存有較大的疑慮。這從王冀青教授在大英博物館和圖書館的遭遇(見本報下期刊登的王冀青專訪),以及我們所見敦煌研究院對日本學者網絡共享建議的“冷處理”,都可見一斑?;蛟S現在談完全的資源共享確實有些早,但共享是敦煌數字化工程的最終目標之一,我想是沒有異議的。

    而在另一個層面上,對于我這樣的非敦煌學專業人員、普通愛好者甚至一般游客,敦煌的數字化也有極大的好處。首先就是在匆匆忙忙的洞窟穿行之間被忽略的大量信息,數字化后能夠得到極好表現,從而被我們“看到”。前述第85窟和98窟的上部與窟頂就是例子,一般你在莫高窟的參觀過程中是看不到或至少看不清它們的,但是在3D的球幕放映廳里,一切都清清楚楚。

    更進一步,我們目前還沒有技術能力,也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對敦煌壁畫的實體做類似意大利《最后的晚餐》那樣的全面修復,我們只是在做洞窟病蟲害的修復,防止它們繼續損壞下去,但還不能復原壁畫當年的面貌。但是在數字化的時候,可以做這樣的嘗試,讓游客在虛擬實境中看到那些壁畫和泥塑在南北朝和唐代的原貌與盛況,體會它們當年真正的輝煌。帶著這樣的觀感,再短時間地穿行于洞窟之間,我想所得一定會大大多于現在走馬觀花的匆匆一瞥吧。(文/蔡宸亦,菲戈 圖/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