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當代藝術館地處通州區宋莊鎮,遠離城市的喧囂。先鋒而古怪的當代藝術,與周圍村莊里的居民沒有太多關聯?!邦I升·2009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開幕時,這里忽然成為熱鬧的展場,與“大牌”藝術家云集的一些展覽相比,充當“伯樂”的16位批評家要比參展藝術家們更有號召力。
此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的管郁達也是一位批評家,在他看來這是批評家們的一次集體“出擊”,目的就是改變目前國內當代藝術被市場操控的狀態。受邀的批評家,分別獨立提名藝術家,并最終將35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呈現給所有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動向的人們。
早在今年6月召開的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上,聚集了幾十位目前最為活躍的美術批評家和文化學者,并確定在半年之后舉辦一次由批評家集體提名的大型藝術展覽。這個名為“領升”的“提名展”是專為推出藝術新銳而設的。未被充分關注但具一定學術水平的新銳藝術家,是“伯樂”們全力尋找的“千里馬”。
一場提前到來的大雪讓11月的北京顯得異常寒冷,但這不影響人們的熱情。參展藝術家都是新鮮面孔,完全脫離了藝術市場的價值標桿,沒有任何的光環與榮耀,憑借才情與藝術技巧展開較量。
16位批評家涵蓋了各個年齡階段與地域,選出的藝術家雖然手法和材料各異,卻明顯流露出相似的陰郁“氣質”,這與經濟危機之前流行的“嬉皮”或“卡通”風格截然不同,批評家“伯樂”們青睞的是具有思想內涵的藝術品。
30出頭的參展藝術家丁煒居住在山東日照,管郁達在上海的一個展覽上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時就已被打動?!八嫷氖且粭l黑魚,兩米長的畫面上,只有那么大一條陷在泥潭里、離開了水的魚,”管郁達說,“那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后,這條碩大卻無力的魚好像在掉淚,我馬上真實地感受到困境中人們的無助?!?br/>
此次提名展的學術主持楊衛認為,藝術應有與生命相關聯的更深刻的內涵,他說:“在觀眾看來可能這些藝術品有些沉重和陰郁,我們更看重作品中復雜的、難以名狀的情緒,藝術家們對于苦難、歷史等方面的認識。與市場所追求的表象的東西相比,這個批評家提名展看上去很沉重也就對了?!?br/>
比較有趣的是,畫廊老板、藝術經紀人更加關注這個展覽,他們既希望在批評家們的集體勞動之后,精選出更有市場潛力的藝術家,更在張望,批評家們究竟會將當代藝術引向何方。
B=《外灘畫報》
G=管郁達
B:批評家們一般是怎樣發現藝術家并建立長期聯系的?
G:我們的職業就是到處看展覽,看藝術作品。在去畫廊、展覽和藝術家工作室時,自然就會發現有意思的藝術家和有新意的作品,留下印象之后,會推薦他參加更多的活動。
B:被批評家發現并且推薦,對一個藝術家而言是不是至關重要的?對市場是不是有很大的提升?
G:我們的關注會給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藝術家一些信心,會讓他們有力量。至少,從批評家的角度,藝術家的作品得到了認可。
批評家關注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新鮮感,我們的挑選對于藝術家市場價值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不過類似批評家提名展這樣的活動,對于藝術家總歸是有幫助的。一個藝術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展覽和活動逐漸建立起來的,我們今天所謂的市場“明星”,也是因為過去參加了大量的展覽,才有了成為“明星”的前提。
B:除了藝術家的作品之外,你是不是還會更多地跟藝術家交往,了解他的方方面面?
G:我會慢慢了解藝術家。比如丁煒,雖然很年輕,不畫那種光鮮時尚的東西,他的調子比較沉著、陰郁??吹剿漠嫊r,我覺得作者應該是四五十歲的人。后來我有機會到日照去看他,發現他過著一種朝九晚五的生活。按時上下班,給老婆做飯,一點都不浪漫。日照那個地方有些荒蕪,學校好像除了巨大的操場和房子,什么都沒有,周圍也沒有做當代藝術的環境。我們聊得非常投機,我發現丁煒是很有想法的人,經常思考形而上的東西。
B:十幾位批評家們獨立提名的展覽,大部分作品都多少有著悲傷、憂郁的調子,這一點作為策展人你預料到了嗎?
G:16個批評家分別提名3個藝術家時,都有不同的標準和立場,結果是沒有辦法預測的。他們的不約而同,可能是代表了一種傾向和渴望。你一直在說的陰郁,是因為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生命體驗的作品,強調繪畫語言本身?;蛘哒f,這是一種反市場的傾向,市場總是偏重于那些討巧的圖示。最終展覽的效果我很意外。
B:在市場掀起的當代藝術浪潮中,繪畫是占絕對優勢的。奇怪的是,這次批評家提名展上,繪畫也占到80%以上,這是為什么?
G:上世紀60年代,影像等新的媒介出現之后,就有人在說架上繪畫面臨危機,但沒過多久就不攻自破了。我覺得真正對于“架上危機”的討論給出強心劑的,還是繪畫在中國的發展。中國這樣的國家,對于手工性和繪畫性的追崇其實是相當頑固的,這是歷史的傳承。
B:批評家提名展的方式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G:如果一年辦一次提名展,估計藝術家的作品也不會有很大的改變??赡苁歉魝€三五年再提名一次。
B:藝術畢竟不只是給批評家看的,單純讓批評家來做藝術“伯樂”是不是會有局限性?
G:以后不一定局限于美術圈子,盡可能地提到文化層面上,邀請學者、作家等各種身份的人來參加,但前提是他們是有責任心的,嚴肅的,對一些話題可以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B:從批評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家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與介入,是否存在不足?
G:及時關注社會問題的,只是一種類型的藝術家,可以稱之為“新聞藝術”。藝術是多種多樣的,真正的藝術還是要關注人基本的問題,即便他是通過當下的新聞事件去表達,也只是一種策略或修辭。就像剛才說的丁煒,沒有直接畫倒塌的房子、解放軍搶險救災,而是通過一條魚,表達每個人在困境和災難中無力的心態。
真正好的藝術,至少有一半或是一半以上,是表達人類普遍的生存經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