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民族文化復興非復古而是跟世界文化潮流交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22]
我們曾夢回唐朝,睥睨四方,萬國來朝;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澤惠友鄰。凝眸回首,朝代更迭,文化卻一脈相承,生生不息。今天,當我們一步步向大國崛起的夢想邁進時,我們反而失卻了文化的靈魂,失去了反省能力與創造性,本土價值逐漸被顛覆。是任由西方的韁繩駕馭東方的馬車,還是在盛世中復興中國文化的力量?上周六,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華文學選刊》主編、文學批評家王干為我們講述中國崛起的內在推動力,解析中國文化盛世復興的歷史機緣與使命。
○觀點精華
經濟發展了文化才能復興
毛澤東完成了政治中國的建設,鄧小平完成了經濟中國的建設,現在到了建設文化中國的時候。丘吉爾講過一句話:“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币粋€國家的興旺發達, 不能僅僅以經濟作為標志,文化的復興也是非常重要的標志,一個國家的形象不是錢能夠塑造出來的,它還要靠文化來塑造。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必然的,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所以,現在中國提出來發展文化軟實力,而文化這個軟實力其實比經濟這個軟實力更有生命力。比如我們說盛唐,盛唐有很多錢,但是我們記住的是李白,我們記住了唐詩,我們通過唐詩才能真正領略到盛唐氣象。歷史證明,只有經濟發展了,文化才能復興。如果沒有經濟做基礎,文化這個戲唱不好。
文化進口轉變為文化輸出
電腦時代的到來給中國文化的復興提供了一個最大的有力條件。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研究中國的思維是感性思維,是逆向思維,是形象思維,它跟西方的邏輯思維是矛盾的。電腦出現以后,一方面是很嚴謹的邏輯思維,但是電腦的設計理念采取的是二進制,跟中國的八卦是相通的。電腦軟件,中國人跟印度人是做得最好的,這就說明東方式的思維打破了原來機械的、理性的思維。
我們這些年出現了很多網絡事件,很多貪官落網及很多非理性工程最后的曝光,都跟網絡有關。網絡對民主監督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網民是最大的在野黨,它對政府一些部門的不合理、不合法行為進行監督,起到了一個在野黨的作用,而且不會取代共產黨,因為它沒有執政的能力。
現在國家強調文化軟實力,做了很多文化形象的塑造,比如說孔子學院,它就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原來是文化進口,現在轉變為文化輸出?,F在中國的紅樓熱、古典熱、孔子熱、三國熱、收藏熱,說明中國的古典文化都在升溫,中國文化的形象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塑造時期。
張藝謀應該賺外國人的錢
我老是批判張藝謀,張藝謀沒出息在什么地方呢?《三槍拍案驚奇》純粹就是一部娛樂片,以張藝謀的聲望和能力,他應該走出國門,應該去賺外國人的錢,《三槍拍案驚奇》賺取人民幣沒什么意思,它不是一個文化形象,也不是能打入西方的文化產品,而小沈陽不要張藝謀包裝已經很火。我覺得張藝謀的沒出息,就是當中國沒有具備對外輸送文化能力的時候,他拍《紅高粱》、《秋菊打官司》,中國現在需要文化產品走向國際,讓世界來消費我們的文化,享受我們的文化,讓世界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卻搞這個《三槍拍案驚奇》。這是在浪費才華,也浪費我們國家的創造力。
○現場互動
粵語比上海話命運好多了
觀眾:中國文化復興要注意哪些問題?
王干:我覺得中國民族文化的復興,可能會受到兩個方面的干擾:一是全面復古的干擾,比如說我們要穿漢服,現在有這個復古的傾向,民族文化的復興不是復古;第二,民族文化的復興必須要跟世界的文化潮流交融,不是關起門來,如果關起門來就是故步自封。自己的文化自己玩不叫復興,那叫娛樂,只有讓全世界的人來學習、享受我們中國文化才叫復興。
觀眾: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王干:政治中國的確立讓中國在世界上有了地位,比如說進入了聯合國。經濟中國讓中國變成了強國,但是文化中國,我覺得今后發展的方向是怎么挖掘中國優秀的文化?,F在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把中國文化最優秀的部分挖掘出來,比如現在全世界面臨著一個問題———生態危機。我們中國古人對文化生態有很多論述,有很多的警醒,也有很多的研究。
現在為什么說文化中國?其實全世界對中國文化有很多誤解,一個誤解是以李小龍、成龍為代表,當然,他們也樹立了中國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功夫中國,但它的背后是暴力、陰謀和血腥。另一個誤解是毛澤東的政治中國,西方對中國的形象、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不是很清楚?,F在西方對中國是什么印象呢?比以前好了,但還不是一個文化中國的形象。中國在西方人看來還是一個制造業大國,還不是一個真正有文化、有藝術靈性、有傳統、能夠影響全世界的文化中國。所以,我覺得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任重道遠。
觀眾:我是“90后”,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非常喜歡我們的廣府文化,也會講一口很好的粵語。我發現雖然我會講粵語,但粵語中很多字都不會寫?;泟∫呀浬赀z成功了,但是我們的粵語很難從文本上保存下來。您有什么建議?
王干:我最近到上海去,上海人最近說要保護上海話,他們有一個順口溜,說“浦江兩岸講英語,上海市區講國語,上海郊區講上海話”,這是全球化經濟發展對文化理念非常有意思的影響。當然,粵語比上海話的命運好多了,全世界講粵語的人可能有2億。這是一個文化遺存的問題,一個文化生態的問題。中國的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所以我們將來有很多工作要做。
記者蒲荔子 實習生鄧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