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器因為造型雄偉、紋飾瑰麗、鑄造技術精巧,加上它獨特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認為是一種高檔收藏品。但青銅器的贗品非常多,如何在收藏中練就一雙慧眼?如何辨別青銅器的真偽?昨天,記者采訪了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吳榮清。
國內形成四大作偽集散地
全國調貨“以銷定產”
“因青銅器升值空間很高,近代形成了‘蘇州造’、‘濰縣造’、‘西安造’和‘北京造’等各具特色的仿古作偽集散地?!眳菢s清介紹說,“蘇州造”大多是仿造的商代器物,鑄造精細,皮色、銹斑和銘文有獨到之處。再比如“北京造”,是近代民間仿古作偽的重要來源,大多仿制商周重器與鎏金器,而且為迎合外國商人的需求,器物做得華麗、精巧,形制奇特。
吳榮清說,現在仿古銅器更為逼真。這些仿品是“三結合”的杰作,既以傳統的工藝為基礎,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又以先進儀器輔助,“相似度可達真品的90%,僅憑這10%差距可作為辨別真偽的依據”。一般翻模采用硫化硅橡膠、鑄造采用失蠟法,做舊采用“電解作皮”、“化學作銹”等。
仿古作偽青銅器的最后環節是銷售,一般由制作地向外放射性流動,先涌向經濟發達地區,再向小城鎮流動。吳榮清說,這些人在廣州、北京、上海、鄭州等國內各大古玩市場都有專柜?!澳阈枰裁礃鱼~器,他們都能滿足,可在全國調貨,做到了‘以銷定產’?!蓖瑫r,造假技術在不斷更新,銅器鑒定也要與時俱進,要了解其仿造的基本規律,懂得真品與贗品的本質區別,再借助現代科學儀器,辨明真偽就不難了。
辨別青銅器真偽有五招
先看外觀 再聞味道 聽聲音
吳榮清還介紹了5種青銅器真偽的鑒別辦法。
一是看銅質、掂重量。朝代不同銅質就不一樣。一般“夏粗、商細、周膩”。見到器物底子閃白發紅黃色的可要留心了,有可能是“蘇州造”仿鑄的。從銅器的重量上來說,一般商前期器輕薄,商后期器重質厚,莊重雄偉。西周器有銘而渾厚,春秋戰國之器輕薄精細。到了漢代銅器重拙粗矮。宋代以后仿、偽器大增,比真器重。
二是看皮殼、辨銹色。真銹是經數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綠、藍、紅、黑等多種顏色,深沉致密,有金屬光澤。銅銹一般可分幾層,在貼骨處是黑銹,其上層是紅銹,再之上是藍或綠銹。有三類銅銹是可疑的,如“疙瘩銹”,銹色深淺不一,呈較均勻的小塊狀,施于器物之某一部位,多為作偽者用涂料、油漆和樹脂所做的假銹,多呈此狀;“粉綠色銹”,此銹多為浮銹,是急于求成的作偽者用酸、堿腐蝕而成;“單一銹色”,真器其包漿銹色應當層次豐富,堅硬而有光澤。凡銹色單一,質地疏松,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贗品。
三是看器型、觀工藝。器型上辨偽,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而假貨往往造型及工藝細節刻畫上呆板與生硬。工藝上,商周青銅器主要是用泥范法制作而成,一器一范,一般會留下范痕,鑄疣等。春秋中期逐步采用失蠟法鑄造技術,其特點整體制模、整體鑄造,既無范痕,又無墊片的痕跡。
四是看紋飾、辨銘文。從紋飾上辨偽,范鑄法一般紋飾槽口小里面大,出現對稱紋飾有高低錯位痕跡;失蠟法鑄造花紋對稱一致。從銘文上辨偽,夏與商前期青銅器無銘文,商中期開始出現銘文,大多4-5個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體粗壯,商晚期銘文逐漸增多,一般在10個字左右,西周時期銘文增多。春秋時期銘文字體剛勁瘦長,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銘文簡單,字體纖細,字口淺。秦漢時期,銘文字體疏朗不正,筆道細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筆畫較戰國時期粗壯。
五是聞味道、聽聲音。真器無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沒有刺鼻的酸、臭、嗆異味?!斑^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復快速搓磨,待搓到指頭發熱時,再聞手上的氣味,老東西有陳舊器物那種類似發霉的甜味,偽器則有酸、嗆之氣?!眳菢s清介紹說。另外,從聲音上辨識,偽器敲擊聲亮而有轉音,真器的聲音較低沉短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