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場"洗"文物 文物犯罪專項打擊本月展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21]
隨著文物藝術品價格的節節攀高,國內文物犯罪特別是盜掘古墓葬犯罪有所抬頭,高倍軍用望遠鏡、紅外夜視儀、軍用羅盤、金屬探測器、高壓電機、防毒面具等高科技設備和儀器已被廣泛用于盜掘文物犯罪。與此同時,一些違法犯罪分子也開始以公開拍賣等手段“洗白”文物,以規避文物監管和法律制裁。
從盜墓到海外交易只需幾天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工作會議上,公安部刑偵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至今年9月,全國文物犯罪案件共立案1768起,其中盜掘古墓葬案件848起,占文物犯罪總量的47%。
文物犯罪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變化:侵害目標從原來的小巧文物逐漸向高大笨重的田野石刻雕像、古塔、石窟及寺廟文物發展;運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犯罪呈專業化趨勢;文物犯罪呈現出職業化特征,從內地盜竊、盜掘、運輸到口岸、走私出境,直至文物出現在海外交易市場,常常只需要幾天時間;走私渠道越來越隱秘,從個人隨身攜帶少量文物,發展到通過集裝箱夾藏,以及通過郵遞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種走私文物出境。
“洗白”文物有多種方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收藏熱、投資熱不斷升溫,不少地方的古玩、舊貨市場十分活躍,但是管理卻比較滯后,存在非法經營文物,特別是經營盜掘出土文物的現象,客觀上刺激了文物犯罪的發展。不少打著“古玩集藏”旗號的店鋪,私下進行各種非法文物交易,成為犯罪分子銷贓的場所,有的成為盜竊和非法收購、走私文物的中間人。
還有一些違法犯罪分子以“洗白”文物的方式,規避文物監管和法律制裁。一些收藏者,特別是個別企業家、老板,以類似“洗黑錢”的方式,以辦私人博物館和收藏為幌子,非法收購文物,找機會再將文物進行倒賣;有的將文物走私出境,再經海關登記帶回國內,給文物披上一層從國外回流的合法外衣,尋找機會進行倒賣或拍賣;有的通過拍賣公司將非法持有的文物偽造來源進行拍賣,甚至再花高價買回來,使文物由低價變成高價,由非法持有變成合法擁有,而后再進行倒賣,獲取暴利。
文物犯罪專項打擊本月展開
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決定,從今年12月到明年6月底,組織重點地區公安機關和文物管理部門聯合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專項行動期間,公安部將掛牌督辦一批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各地也將逐級掛牌督辦一批文物犯罪案件。在古墓葬、古遺址文物分布集中的地區及文物犯罪活動重點場所,公安部門將組建一批刑事特情隊伍,形成一支發現和控制犯罪的秘密力量,開展信息搜集工作。 (記者 丁肇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