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一個"利"字驅使 拍賣行假畫案背后商業倫理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10
    收藏者蘇女士從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拍賣會上以230萬元拍得吳冠中先生的一幅油畫,后被吳老親自證實為贗品,由此引起了訴訟。一審居然駁回蘇女士的訴訟請求,原因是拍賣行事先有免責條約,一切由買主自己判斷。



    一般人對拍賣行的信任要遠遠大于對畫廊和個人私下交易的信任,這源自于習慣上對“公家”的信任?,F在,拍賣行已經不負責拍品的真偽了,說明藝術品交易市場建立了新的商業倫理。收藏界都在關注著上訴到高院后的裁判結果,如果繼續駁回的話,將對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這幾年,文物市場有一個現象,專家判斷文物為假的比例越來越高。一方面是假貨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專家們也遇到了自身的問題。許多專家寧愿將東西說成是假的,因為即使是“打眼兒”,也給人一種嚴格的感覺;相對來說,肯定一件作品是真跡、真品的風險更大。假如別人從其他專家那兒聽說同一件東西是假的,鑒定為真的那個專家就會很難堪。所以,專家們現在也學精了,在兩可的時候,寧愿說是贗品。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紫砂壺,存世的一些款名為已故大師遺作或健在大師舊作的,送到大師的后人或學生那兒鑒定,多數被說成是假的。有些是不在我手里就說是假,有些是掩蓋大師曾經參與過的尷尬的政治活動。已故畫家黃胄先生后代的做法值得欣賞:他們向全世界發出邀請,凡手里有黃胄先生作品的,將作品送到指定地點拍照登記、建立檔案,因此黃胄先生的作品全貌得以保存。

    拍賣行不敢保證拍品為真,跟權威專家的缺失有關系。過去時代造就的幾位鑒定權威,在商品大潮到來的后期,已經亂了陣腳了。比如某已故鑒定家,收了鑒定費,往往不直接寫某作品是否真跡,而只寫自己對該作品的欣賞,詞句模棱兩可,江湖功夫非同一般。雖然有些后起鑒定家眼力學識都夠,但因為沒有權威地位,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一般人收藏,對專家鑒定的依賴是很普遍的。但不要忘了,不少專家也是經驗主義者。某收藏家手里有一批古玉,品相之好、器形之完整、數量之多,國內外博物館均未見收藏,古玉鑒定專家也沒見過。藏家不愿意將這批東西亮出來,就是怕專家輕易下“假”的結論。

    說到底,一切都是“利”字驅使,藝術品市場才顯得如此混亂,也出現了拍賣行拍假畫也不負責的新的商業倫理。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